中国心理学家陈鹤琴PPT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心理学家,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他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心理学家,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他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今百官街道)一个职员家庭,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等校教授、系主任,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校长,上海工读学校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幼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理事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世界教育会联合会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教育思想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陈鹤琴认为,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它是决定将来人格发展的时期。所以他主张教育儿童要从家庭教育做起,父母要慎重对待,不可错过良机。陈鹤琴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即“整个教学法”。陈鹤琴认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育内容也必定要整个的,互相连接的,不能四分五裂。他主张最好由一位教师负责,以儿童为中心,设计并组织单元教学。心理学研究陈鹤琴在心理学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了“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心理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还研究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六个阶段”理论,为儿童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教育实践陈鹤琴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实践家。他亲自创办并管理了多所幼儿园和学校,包括晓庄师范、上海工读学校等。在这些学校中,他积极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他的教育实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社会影响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的儿童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的幼儿园和学校中,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他的贡献被广泛认可,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结语陈鹤琴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的儿童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的儿童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教育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