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赏析PPT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年了。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年了。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诗意赏析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第二天,他来到父母墓前,献上一束松枝,深情地伫立良久,然后说:“我离别家乡已32年了,其间有16年戎马倥偬,转战南北,8年抗战,前4年解放战争,后4年建设社会主义。但梦中常忆家乡,常忆亲人。”这首七律,就是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时触景生情,吟出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首联“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意在说明这是诗人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所作,虽然在故乡的时间并不长,但印象深刻。当时中国正处在多灾多难的黑暗时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人迫不得已离开了故乡。这一去就是三十二年。在这三十二年中,他对故乡一直魂牵梦萦,心中始终燃烧着解放故乡的激情。回到故乡,目睹故乡的巨大变化,他怎能不激情满怀呢?所以他一开头就抒发了这种激情。“咒逝川”的“咒”是诅咒的意思,“逝川”即流水,就是不断流逝的河水。“咒逝川”就是看到河水不断流逝,感到时光的易逝,岁月的无情。韶山冲曾是他的故乡,又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革命胜利后,他更是无时不在关注故乡的建设和发展。而由于工作繁忙,竟长期没有机会回故乡,对此,他深感内疚。因此,诗的起句不但显示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感慨,而且巧妙地引出了下句要说的内容。颔联“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形象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的壮阔历程。“红旗”指人民革命武装,“农奴”指广大的劳动人民,“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霸主鞭”指封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旧中国,封建地主阶级长期统治着韶山地区,韶山人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韶山农民暴动,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立了韶山第一个红色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使韶山人民获得了翻身解放。因此,韶山人民对这段历史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诗人更不会忘记。他在这里高度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热情歌颂了韶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颈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对全中国人民奋斗历程和胜利成果的赞颂。这两句诗,既是对革命者历史使命的讴歌,也是对中国革命必然获得胜利的坚定信念的高度概括。因为有了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的奋斗,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有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胜利。尾联“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诗人情感和志向的集中体现。诗人看到黄澄澄的粮食,红彤彤的晚霞,内心充满着喜悦之情。他看到的是丰收之景,想到的是广大农民翻了身,做了主人,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英雄。这一切,使他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诗句描绘了工农兵群众欢天喜地收获庄稼的动人场景。这一联不仅倾注了诗人对家乡父老的亲切之爱,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关注普通百姓命运的高尚情怀。整体赏析这首诗虽然写的是韶山,但实际上概括了中国,事实上中国各地的情况都差不多,中国的人民都经历过艰难困苦,中国的人民都经过了长期的革命斗争的锻炼和考验,终于迎来了全国范围内的伟大胜利。这首七律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并以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中国人民藐视一切敌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壮志。全诗意境高远,蕴涵丰富,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