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知识小科普PPT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宪法的构成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分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四章。宪法的修改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宪法的制定与效力制定宪法是国家最重要、最庄严的活动。我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结果,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统一的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重大和根本的问题,是国家和公民活动的法律基础在形式上宪法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通常规定: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普通法律必须根据宪法制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普通法律都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因此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在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严于普通法律。《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宪法的实施与保障宪法的实施与保障有三种方式:宪法自身保障司法保障宪法监督保障其中司法保障指由司法机关对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特别是违宪的法律)通过司法程序予以纠正,并对受害者给予补偿或救济。在我国现行宪法中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它们的职责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宪法宣誓制度宪法宣誓制度是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根据情况,可以采取单独宣誓或者集体宣誓的形式。宣誓仪式可以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组织,也可以由政府及其各部门组织。宣誓的具体要求可以根据本决定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是: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普通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指由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等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和其他依法负担的财政税收;劳动的义务和受教育的义务等国家机构的设置与职权国家机构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阶级专政而设立的国家机关的总称,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宪法对国家机构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规定:一是关于国家机构的设置,二是关于各国家机关的组成及职权。我国宪法所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又能够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种制度既能充分协调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又能以有效的组织形式保证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作用。国旗、国歌、国徽的意义国旗、国歌、国徽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代表着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以上是对宪法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十、宪法与国际法的关系宪法与国际法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和国际法的性质。一般来说,国际法和国内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层次,国际法是用来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而国内宪法是用来调整国内事务的法律。在国际法中,国家主权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即各国拥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的权利,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因此,国际法并不会直接规定国内宪法的内容和效力。然而,在实践中,各国在制定宪法时往往会考虑到国际法和国际条约的规定,并在宪法中作出相应的规定。此外,一些国家也会通过国际条约来规定国内宪法的内容和效力。总的来说,宪法与国际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国内宪法和国际法在法律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层次,但它们在保护人权、促进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因此,各国应该在国内宪法和国际法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十一、宪法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宪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各国宪法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权保障各国越来越重视人权保障,将人权保障作为宪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各国也在不断加强人权保障的机制和措施,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民主原则民主原则是现代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各国在制定宪法时越来越注重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和政治参与权利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是现代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各国在制定宪法时越来越注重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保障法律的执行和实施联邦制一些国家开始采用联邦制,即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联邦成员单位,中央政府和联邦成员单位共同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责任社会权利一些国家开始在宪法中规定社会权利,如劳动者权利、教育权利、环境保护权利等总的来说,宪法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加强人权保障、民主原则、法治原则等方面的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人民的需求。同时,各国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合本国国情的宪法模式和制度,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二、宪法修正案宪法修正案是指对宪法的修改和补充,是宪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修改权的国家机关或其他特定的主体对宪法规范中不符合宪法制定者利益或社会实际需要的内容而根据宪法所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加以删除、增加、变更。我国现行宪法只有一处修正案,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年)》明确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经济建设“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等在宪法中确认下来,适应了新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十三、宪法与国际条约的关系宪法与国际条约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和国际法的性质。一般来说,国际条约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之间相互协商和妥协的产物,旨在规定各国在国际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而国内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旨在规定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和原则。在国际法中,国家主权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即各国拥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的权利,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因此,国际条约并不会直接规定国内宪法的内容和效力。但是,国际条约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国内宪法的一部分适用。例如,一些国家可以在国内宪法中规定,国际条约在国内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直接适用。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条约的规定将会成为国内法律的一部分,对国内公民和组织具有约束力。总的来说,宪法与国际条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国内宪法和国际条约在法律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层次,但它们在保护人权、促进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因此,各国应该在国内宪法和国际条约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十四、宪法实施的监督宪法实施的监督是指为了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由国家建立的以监督宪法实施情况为主的国家机关或机构,以及这些机关或机构进行的以保障宪法实施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法律效力的活动。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下列人员组成: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委员若干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此外,我国现行宪法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违宪审查制度不完善、宪法司法化程度低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推进宪法实施和监督的法治化进程。十五、宪法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宪法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宪法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需要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以完善宪法为核心,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提高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同时,需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完善违宪审查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总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宪法的精神和原则,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