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忧患》PPT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注释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舜(shùn)姓姚名重华,传说为瞽瞍之子,在家乡担任一般农夫发起,指任用畎(quǎn)亩田亩。畎,田间沟渠傅说(yuè)殷朝人起初被贬在傅险筑墙,后来被举用版筑一种筑墙工作,在两块墙板中填入泥土夯实胶鬲(gé)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管夷吾即管仲起初被押在槛车里送去死,齐桓公把他举荐给齐桓公士狱官孙叔敖楚国隐士卢得推荐给楚庄王海指隐居海边百里奚(xī)在楚国被虞国的君王虞公举荐给周厉王举举荐苦、劳、饿、空乏、拂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使……劳”、“使……饿”、“使……受贫困”、“使……受挫折”。所为:所行之事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动:惊动;忍:使……坚韧曾益增加。曾同“增”。不能:没有能力人恒过人常常犯错误。恒:常常;过:有过错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正错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心意受到困扰,思虑受到挫折,才能发愤有为。困:忧;衡:横。同“横”,意念上受到困扰。作:奋起,有所作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后,(人们)才会了解他。征:征验;喻:明白、知晓。于:在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入:里面、国内;则:如果;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能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的忧虑。出:在外面、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外患:外界的危害、干扰等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生于忧患:忧患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不正而亡国丧身。“生”、“死”可看作拟人修辞拂(bì)同“弼”,辅佐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曾同“增”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天即“天意”。降大任于是人,说明早已选中了他,已注定要委以重任,给他以磨炼意志的机会,使他成为卓越的人才,以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是人”指的是“这个人”,原文翻译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作品赏析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以人民利益为重,能限制统治者的暴政。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议论文。一、行文安排文章开头列举了历史人物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溪等出身地位卑微但最终都在政坛上建树了丰功伟绩的事例,明确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接着便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首先,在造就人才上,作者认为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安逸享乐则会导致委靡死亡;其次,在对付困难上,作者认为忧患可以教人寻找正确的道路,克服困难,而安逸享乐则使人萎靡不振,甚至灭亡;最后,在对忧患与人才成长的关系上,作者认为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必须要有经受困难和挫折的洗礼。文章最后推论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一结论。全文采用排比句和对比句等句式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来阐述作者的观点,行文起伏跌宕、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结构紧凑。二、文章逻辑严谨本文在论述过程中采用了递进式论证结构,逻辑严密、严谨。首先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的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接着又从造就人才、对待困难和忧患与成长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证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最后通过反面论证来进一步强调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在论述过程中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三、语言生动有力本文语言生动有力、气势磅礴、节奏感强。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对比句等修辞手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采用反问句和感叹句等句式来加强语气和感情色彩。整篇文章语言优美流畅、铿锵有力、富有感染力。四、思想意义深远本文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文章强调了逆境和磨难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不断进取和创新。同时文章也警示人们不要沉迷于安逸享乐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危机意识。因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仅是一种人生哲理的阐述,更是一种思想智慧的传承。五、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容易陷入安逸享乐的状态,缺乏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个人的停滞不前,也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危机意识,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应该轻易放弃,而应该坚定信念,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身边的机遇,勇于尝试和挑战自己,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经验。其次,对于国家和政府而言,应该注重培养公民的忧患意识,加强国民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潜在的社会问题。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创新和创业精神,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最后,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我们应该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媒体和社会组织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宣传和推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建设,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仅是一种人生哲理的阐述,更是一种思想智慧的传承。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危机意识,珍惜身边的机遇和挑战自己。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注重培养公民的忧患意识,加强国民教育,弘扬民族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传承下去,为个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