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唐 韩翃PPT
唐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译文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
唐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译文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这种不平事的。首二句写仲春景色极美,皇宫之内,满城皆然。后二句意在言外,指出皇帝只顾宠信宦官,宫禁不严。全诗不直言指斥,而用隐晦曲折之笔,尤有深味。据《唐书·宦者列传》记载,汉官刘克明与苏良嗣等在寒食节游大明宫,正值良嗣从傍舍出,还内殿去。有后属官随之而出的,小过门限,被苏良嗣误踢死。从此以后,为避免事故发生,寒食节宫中即不许人出入了。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仲春景色极美,杨柳如烟,花似雾霭,走马京城,如入图画。后两句笔锋一转,由物及人,“日暮”点明时间,“汉宫”指出对象,“传蜡烛”点出事件,“轻烟散入”指出其后果。原来禁烟节人独处殿庭是合法的,而宦官竟得如此肆无忌惮地违法行事。诗人虽未提供宦官得“恩惠”的具体细节,但“轻烟”二字的形容,已令宦者不得人心之丑恶面目昭然若揭。这首诗的用笔很特别。它先写仲春之景和日暮之景,后写汉家之典和汉宫之俗,最后才点出“日暮汉宫传蜡烛”之事和“轻烟散入五侯家”之结果。特别是“散”字下得十分生动。从全篇看,诗人运用的是“由远及近”的写法:首句写景是从大处落笔,“春城无处不飞花”概括地写出了诗人初到长安时所见的景色;次句写景则具体而微,“寒食东风御柳斜”描绘了皇宫园林中的景色与飞花正好的景象相映成趣;三、四两句诗人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叙事和抒情,“日暮汉宫传蜡烛”概括所闻,“轻烟散入五侯家”具体所见;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中那些特权阶层的腐败生活。诗中只字未提“寒食”“清明”,而用“春城”“日暮”“汉宫”“轻烟”来烘托渲染,则使人联想到这是清明节的景色和气氛。同样,诗人也没有明说“思乡”“怀古”,而从宫廷生活的一些侧面来反衬出帝王因循守旧、不思改革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所以这首诗除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外,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取材曲折委婉,结构严密紧凑;起承转合自然合理;诗句之间呼应照应;语言质朴明朗,在简洁中求深意。与同时期其他诗人所创作的诗相比有着独特的魅力。创作背景唐代制度,清明节前两天的寒食节是禁止烟火的。据《唐六典》卷二十一记载:“永徽二年二月丁末,(高宗)诏东都禁火三日,寒食通夜许然烛。”自唐以下诸诗家如元稹、韦庄、杜甫、白居易等皆以此为题作诗成习。据《唐会要》卷二十三载:每岁清明日放火三日(后改为二日),寒食日便熄火四日(后改为三日),以为寒食之候常在清明之前矣。这样一般在寒食第三日或第四日的清明节前一天夜里皇帝赐近臣新火(即“传蜡烛”)便成为一项重要活动了。唐武宗李炎特别宠信宦官仇士良等共五人(时人称为“五狗”),他们经常恃宠横行霸道,满朝文武敢怒而不敢言。据说唐武宗赐给他们的新火还特别多呢!这些宦官们就更加有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