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PPT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大致数的方法估计1千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大致数的方法估计1千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通过学习“千米的认识”,帮助学生摆脱长度单位学习的局限性,拓展其知识面,增强其学习欲望,并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为以后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做准备。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难点:估计1千米的长度。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复习测量长度的工具及测量方法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二)新课探究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1)询问学生:你知道1千米大约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1千米的长度(2)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千米?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和提炼。(3)放一段约为1千米路程的录音,让学生粗略估计这段录音播放多长时间是1千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大约1千米路程和所需时间的大致对应关系的说明。教学例5(1)多媒体出示教材例5中的京沪高速公路的情境图,问学生:你知道京沪高速公路全长大约是多少千米吗?学生答出350千米后,再问学生:如果每小时行驶60千米,要走完这条公路大约需要多长时间?(2)如何计算所需时间?引导学生明确需要用总路程除以速度,列出算式:350÷60=5(小时)……50(千米),也就是大约需要6小时教学例6(1)多媒体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情境图。教师告诉学生南京长江大桥全长约1500米,请学生计算一下走完这座大桥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计算方法,列出算式:1500÷60=25(分钟)。(2)如果每小时走40米,走完这座大桥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后汇报:需要4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和总结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千米有多长,也知道了大约多少时间走完1千米的路程,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自己估计一下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呢?学生可能会回答从学校到某个地方大约是1千米,教师可请学生具体说一说是如何估计的。如:从学校到少年宫是800米,走2个这样的距离就是1千米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独立画出简单的线路图来表示学校到某个地点的距离和所需的行走时间,以加深对1千米长度的认识。由于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所以教师还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你每秒走一步,要走完1千米的路程需要走多少步?如果一步大约是半米,要走完1千米需要走多少步?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实际走一走,具体测量从学校到某个地方大约有多少千米,并把测量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这样通过实际操作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习用分数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在上面计算走完南京长江大桥的时间时,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一个分数,谁能说一说这个分数表示什么?引导学生明确这个分数表示的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即走完这座大桥的时间占每小时行走时间的几分之几。教师再问:那么还有其他分数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吗?如:走完南京长江大桥的时间占每分钟行走时间的几分之几?占每秒钟行走时间的几分之几?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练习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和订正,重点引导学生明确各题的答案是如何得到的以及表示什么意义。最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进一步拓展思维(三)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强调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用分数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同时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发现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四)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后实际测量一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并记录下来思考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学习其他长度单位,你希望学习什么?为什么?完成教材第87页第1题(五)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使学生对1千米的长度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有限,因此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六)课外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关于长度单位的科普读物进一步了解长度单位的多样性和换算关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发现身边的长度单位,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七)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复习:米、分米、厘米的进率关系导入:1千米=1000米探究: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例6练习:教材第85页“做一做”小结:重点、收获和体会作业:实际测量家到学校的距离,思考希望学习的长度单位教后反思:教学中的得失与改进方向(八)教学建议建立长度单位观念是本单元的难点尤其是“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1千米的长度,并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亲身体验1千米的长度,从而更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自己发现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节课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1千米的长度和用分数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九)教学评价评价目标(1) 评价学生是否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2) 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用分数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3)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与长度单位有关的实际问题评价方法(1)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判断其是否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千米的长度,或者描述一些大约是1千米长度的物体或距离,观察学生的回答是否准确。(2) 通过练习和测试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用分数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路程和时间有关的计算题或应用题,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否正确。(3) 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其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或距离,观察学生的测量方法和结果是否准确;或者让学生解决一些与长度单位有关的实际问题,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否正确评价反馈(1) 对于在评价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2) 对于在评价中表现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指导和帮助,以找出其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