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起源人物事件成立PPT
国家公祭日,是指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设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
国家公祭日,是指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设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不仅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也是在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有力地展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政府设立的纪念日,以国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30多万同胞。公祭日来历2014年2月25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公祭日历史背景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那场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公祭日活动国家公祭日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当天上午10时,纪念馆拉响防空警报,所有参观停止,参加集会人员全体起立、默哀;默哀毕后,36名身着黑色中山装的南京青少年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到“古城的灾难”大型雕塑前,献上鲜花;接着是撞和平钟、放和平鸽。整个仪式在纪念馆内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进行仅用了17分钟。公祭日的意义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也是在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有力地展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以国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30多万同胞。公祭日的影响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对于全面认识历史、总结历史教训、进一步凝聚反战共识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它也是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将有力地促进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记忆的连续性。此外,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将进一步推动世界和平的发展。通过纪念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达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的痛恨,可以进一步推动全球和平的发展。公祭日相关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通称江东门纪念馆,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公祭日相关影视作品《南京!南京!》是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由陆川执导,刘烨、高圆圆、范伟、秦岚等主演。该电影通过一个普通士兵陆萧的视角,讲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抗争。公祭日相关文学作品《南京大屠杀》是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著作,作者张纯如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对中国军民的残忍行径,以及中国军队在保卫南京时的英勇抵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事件的研究著作,也是一部关于人性、战争和和平的思考作品。总的来说,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不仅是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缅怀和纪念,更是对全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记忆的连续性的体现。同时,它也是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的重要举措,有力地展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公祭日相关音乐作品《和平之歌》是一首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和平歌曲,由吕思清作曲并演唱。歌曲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珍视,歌词深情而富有感染力。公祭日相关教育意义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对于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纪念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同时,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进一步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公祭日相关民间纪念活动除了国家层面的公祭活动外,民间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例如,一些地方会组织公祭大会、默哀仪式、和平宣誓等活动,表达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缅怀和纪念。此外,还有一些民间团体和个人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和支持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纪念活动。公祭日相关学术研究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重点之一。许多学者通过对历史文献、口述历史等方式的研究,深入挖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和背景原因。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也为未来的和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公祭日相关国际影响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不仅在中国产生重要影响,也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对于人权和和平的坚定立场和态度,进一步促进了国际间的和平与合作。同时,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对于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