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赤壁赋PPT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上富于变化而生动多姿,用典也较丰富,体制宏美,风格近似六朝的小赋,它把有关赤壁的历史事实、人物浮想、个人感慨、前人妙语和神话传说杂糅起来,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创作背景苏轼的《赤壁赋》是在黄州赤壁之下创作的。关于赤壁的历史和人物,苏轼在赋中有很多的描绘和抒发。他借助于赤壁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感悟与思考。内容概览《赤壁赋》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苏轼与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饮酒,欣赏月夜的美景第二部分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和人物的感慨和思考第三部分苏轼通过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命运的达观态度重点段落解析第一段:泛舟游赤壁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一段描述了苏轼与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的情景。他通过描绘月亮、星空、江水等自然景观,营造了一种空灵、神秘的氛围。同时,他也通过对于自己与客人的行为描述,表达了对于自由、超脱的向往。第二段:主客问答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一段中,苏轼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和人物的感慨和思考。他借助于屈原的《离骚》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追求和理想的迷茫与无奈。同时,他也通过客人的洞箫声,表达了对于悲凉、凄婉的情感的共鸣。第三段:达观态度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这一段中,苏轼通过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命运的达观态度。他认为人生如同流水和明月一般,既有变化也有不变。我们应该珍惜当下、享受自然之美、不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和地位权利。这种达观的态度也反映了苏轼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