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诗词鉴赏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唐代文人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词中描绘的是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的是苏轼对历史、对英雄人物的深深怀念。以下是这首词的详细鉴赏。原...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唐代文人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词中描绘的是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的是苏轼对历史、对英雄人物的深深怀念。以下是这首词的详细鉴赏。原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是苏轼游览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词牌解析“念奴娇”是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湘月”,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此调以苏轼《念奴娇·中秋》为正体,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另有双调一百字,前片九句一叶韵,后片十句一叶韵的变体,此词为黄庭坚作。词义解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是词的开篇,描写的是长江的浩渺无垠和历史的无情。在这里,苏轼用“大江东去”比喻时间的无情,用“浪淘尽”比喻历史的残酷。而“千古风流人物”则是描写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印记的英雄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几句引出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故垒西边”指的是赤壁之战的战场,“人道是”表示这是人们的传言,并非事实。“三国周郎赤壁”说明了这场战斗的背景和主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几句描绘了赤壁之战战场上的险峻景象。“乱石穿空”形容山崖陡峭险峻,“惊涛拍岸”描绘了江水的汹涌澎湃,“卷起千堆雪”则形象地描述了江水的汹涌翻腾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表达了苏轼对这片土地和在这里发生过的英雄事迹的深深怀念。“江山如画”是对这片土地的美景的赞美,“一时多少豪杰”则是表达了对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英雄人物的怀念和敬意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几句描写的是周瑜的英雄形象和爱情故事。“小乔初嫁了”引出了周瑜的年轻有为和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的事实,“雄姿英发”则描绘了他的英勇形象和才华横溢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几句描绘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指挥若定和智勇双全。“羽扇纶巾”展示了他的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胜利的豪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表达了苏轼对历史的深深思考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故国神游”表示他对历史的深深怀念,“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则表达了他对自己年老而无为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词的结尾,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深深感慨。“人生如梦”是他对人生的总体认识,“一尊还酹江月”则是他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敬意和怀念的表达手法解析用典词中多处用典,如“三国周郎赤壁”、“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等,既丰富了词的内容,又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借景抒情词中通过对赤壁的险峻景象的描绘,借景抒情,表达了苏轼对历史的深深怀念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对比词中通过对比周瑜的年轻有为和苏轼的年老无为,表达了苏轼对自己境遇的感慨和对周瑜的赞美直抒胸臆词中多次出现如“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等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了苏轼对历史、对英雄人物的深深怀念和对生活的深深感慨修辞手法词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夸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比喻,“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反衬等,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思想主题《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之作,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回顾和周瑜英勇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历史的怀念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同时,词中也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深感慨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整首词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结论《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回顾和周瑜英勇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历史的怀念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词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如用典、借景抒情、对比、直抒胸臆、修辞手法等,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整首词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影响力与传承《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首词在宋代就广为传唱,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词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成为了后人描述历史、表达感慨的经典语句。在现代,这首词也经常被选入语文教材和诗歌选本中,成为学生学习中国文学的重要篇目。同时,这首词也经常被改编成歌曲和音乐作品,成为了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总结《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回顾和周瑜英勇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历史的怀念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词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和精神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