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列强瓜分中国背景下,大清帝国最后的余晖PPT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在局势还不算恶劣的情况下, 李鸿章在一众大臣的反对中签订了《中法新约》,放弃了大清在越南的一切利益。对此,一位坚决主战的...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在局势还不算恶劣的情况下, 李鸿章在一众大臣的反对中签订了《中法新约》,放弃了大清在越南的一切利益。对此,一位坚决主战的大臣痛骂李鸿章说:“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这位主战派大臣就是左宗棠。单就履历来看,左公跟李鸿章仿佛就是一对孪生兄弟,都是依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发迹,之后主导了洋务运动,成为了慈禧之下权柄最重的两个汉族封疆大吏。但左宗棠一生似乎都跟李鸿章势同水火,尤其是在对待外国人的态度上。左宗棠受到顾炎武等人的影响,“经世致用”成为了他的思想基础,他熟读各种地理、农业方面的书籍,这也为他后来收复新疆、建设西北奠定了基础。1874年,李鸿章递交《筹议海防折》,总结为“打不过、受不住、花钱多、没有用”的观点,不想跟俄国、阿古柏开战,主张放弃新疆。(并且以后也贯彻了这一“放弃思想”)但是左宗棠敏锐地发现,失去新疆就意味着蒙古和北京将收到威胁,边防的人数和经费都会大大增加,而且当时还欠着西北军饷八百多万两。1875年三月,左宗棠凭借《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一书,被任命为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1876年四月,左宗棠正式出兵,7个月后就收复了天山以北的全部失地,之后又攻克吐鲁番。但李鸿章又提议放弃剩下的区域,要求跟敌国议和。这提议被左宗棠坚决驳回,并继续西征直到收复新疆全境。纵观左宗棠一生,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 有强硬的对抗,也做出过妥协和退让但他真的对得起“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这句话,因为他思想上已经超越李鸿章等人封建官僚。虽然左宗棠也是在替大清干活,但他做的事至少对得起自己接受的教育,对得起自己头上的顶戴花翎。只能说“左宗棠太少,李鸿章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