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诞生PPT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起源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6年-前476年)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周时期开始建立比较完整的医学体系。春秋战国《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与同时代的《黄帝外经》相对应。《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汉代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书中明确提出寒热、表里、虚实、阴阳的诊断;治则上提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用药方面创制了诸多剂型,记述了针灸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隋唐隋唐时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医学著作《千金方》和《唐本草》。孙思邈集毕生之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方剂学内容。《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宋代宋朝:校正医书局出现了。校正医书局是宋朝政府设立的专门负责校订刊行医书的机构。每部刊行医书都由当时在朝任职的久负盛名的医学家校正后付梓。《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都经过校正医书局校订刊行后,作为当时国家刊行的标准教科书传之后世。校正医书局的出现是中医学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金元时期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和著作的整理时期。金元四大家对各自的临证心得做了小结,同时又各自发展了脏腑辨证和脏腑用药的相关理论。刘完素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张从正著《儒门事亲》;李东垣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朱丹溪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明朝明朝中叶以后出了很多有影响的医学家。他们在理论上各自有发挥,或著专书,或作注解。较有影响的有:薛己的《内科摘要》,王纶的《明医杂著》,楼英的《医学纲目》,孙一奎的《赤水玄珠》,而以赵献可、张景岳对后世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