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之外,抖音美食类短视频的符号表达PPT
2011年,短视频产生。2016年,移动短视频呈井喷式发展,并且逐渐完成了由泛娱乐化到垂直细分领域的转型。美食类短视频作为短视频的垂直细分领域之一,吸引着...
2011年,短视频产生。2016年,移动短视频呈井喷式发展,并且逐渐完成了由泛娱乐化到垂直细分领域的转型。美食类短视频作为短视频的垂直细分领域之一,吸引着一批批创作者进行内容生产,也吸引着许多受众将大量注意投注其中。而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融媒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所谓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这也为美食类短视频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改变:传统的美食类视频主要是以美食制作或者经验传授为主,其面向的群体面较窄,吸引力不足。而现今的美食类视频打破了传统固有思维的限制,以多种新颖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注意,扩展其受众面积。本文将着眼于抖音美食类短视频的生产与内容呈现,探寻其舌尖之外的符号表达。生产主体1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个性化突出,专业性不足。早期美食类短视频以UGC生产为主,个性化突出,李子柒自制的原创内容质量较高,吸引了大量投资商,是UGC成熟的一个表现。但UGC内容生产也呈现出受众不足,受众粘性有待提高的问题2 PGC:专业性强,资源丰富。美食类短视频纪录片《早餐中国》节目展示美食制作本身,也讲述美食制作者的人生故事,展示城市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在带给观众美食诱惑的同时,更加深入的主题也展现出PGC在内容生产上的优势3 PUGC:PUGC即用户生产专业化或“业余的专业化”,新的事物产生并不意味旧的东西被取代而消失,UGC不可能取代PGC,还在发展中出现了向PGC转向的趋势。例如,2018年8月5日,李子柒宣布打造个人品牌,并在8月7日发布了第一款产品——与朕的心意|故宫食品联名的苏造酱。[[endnoteRef:0]]类型1感受迁移类在影像层面,美食类短视频打破了传统媒体受制于视听觉的、非功利的审美局限,以对味觉的指涉、撩拨和满足为美学旨趣,经由“影像一味觉”的身体动力学过程,短视频跨越了视觉与味觉的感官壁垒。这种优势使得美食类短视频分出感受迁移的类型,主要具体表现为探店和吃播。1探店抖音上的探店博主并不少见,其中有较为寻常的探店博主,如“张喜喜”、“密子君”,所探寻的范围也是在一般人日常消费享受范围内;另一些带有“猎奇性质”,如“MR-白冰”,他专门探店高档餐厅,“是个泡泡”专注于测评美国食品。2测评测评各种美食类型,比如“花二Strange”的“20种懒人素食食品大测评”。测评之下又细分了领域,比如“宅小茶”专注于食物的热量测评。3吃播“吃播”曾在抖音上风靡一时,但是却由于引发的食物浪费和健康隐患等问题有所衰落。目前抖音吃播的视频偏向于明星物料与搞笑层面。 技能分享类美食制作教学是抖音美食类视频的主流内容,这类短视频与传统的烹饪教学有相同之处,都是通过拍摄食物的烹饪流程,让观众能够迅速掌握一道菜的制作方法。但不同的是,抖音上的烹饪教学视频时长短、节奏快,通常在一分钟内就能演示完毕,画面更贴合年轻人的口味,多为日系或小清新的风格。精致的厨具、干净的背景、别致的摆盘,使整体画面给观看者一种美的感受。1设定场景或人设通过构建一些场景形成短视频独特的风格,增强竞争力和受众粘性。比如“办公室小野”将做饭和办公室这样看起来丝毫不匹配的场景结合起来,收获了一批粉丝。[[endnoteRef:1]]一些博主也会设定人物身份串联起美食教程视频,比如“噗噗叽叽”,设定为爱人林先生做便当的噗噗,于是她的视频中以做美味便携的便当为主。2乡村田园这类美食短视频在抖音上占有很大比重,从“李子柒”爆火之后,陆续有博主将风格定位于乡村田园式,其中也分为“精致诗意”与“去滤镜化”两大类。前者代表有“李子柒”“九月”等,她们的视频更多给人美的享受,后者“严肃”、“潘姥姥”等,这类更接近真正的农村生活,少了前者为部分人所诟病的“作秀”成分。3轻喜派这类短视频通常是教程下的教程,在他人教程的指导下拍摄自己的实操,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翻车”,另一种做出来基本和美食博主无区别。前者以相差甚远的做饭成果引人发笑,后者通常以其他元素营造喜剧效果,比如博主做饭时五音不全的歌唱等。 符号形式抖音上美食短视频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将食物和视听语言合理结合,尽可能地将食物的特色最完整地展示在大众眼前。食物在烹饪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可以通过摄影中的色彩处理和声音收录,直接给大众带来感官上的享受。1镜头语言美食类短视频以近景为主,在涉及到展现乡村田园、城市街道等风景时会用到远景和中景,而在表现食物微妙变化时会出现特写镜头。以俯拍为主,带给受众身临其境般的代入感。2声音语言正如美国学者波布克曾经强调的那样:“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影片的速度也好像减慢了,结果常常是看到一系列照片。”美食制作时食物发生改变的声音、背景音乐、视频中人物的对话或者画外音共同构成了抖音美食类短视频的声音语言。3光和色彩语言抖音博主会根据视频风格的定位使用不同的光和色彩,来辅佐增强美食制作过程的吸引力。在李子柒的系列视频中,所有对光线和色彩的运用都是克制而内敛的。[[endnoteRef:2]]独特的光影变幻和作品中协调一致的色彩勾勒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美食世界。一些偏清新风格的博主如“噗噗叽叽”、“子航的核电站”等,其视频光的使用偏柔和,色彩清新温暖,使食物本身甚至整个画面更鲜艳,给人不同于烟火气的精致感。 符号表达高质量的美食类短视频大多沿着“影像一味觉一意义”的创作路径进行个性化表达,短视频的具身化特质借此得到显著提升。"味觉能指”的意指过程通常在两个维度进行:一是在时间维度上回溯个体的味觉记忆,二是在空间维度上探索城市的生活地图。美食类短视频的“味觉能指”既能唤起受众的“通感体验”,又能引发受众的价值认同。[[endnoteRef:3]]这就是除舌尖之外,美食类短视频的符号表达。乡村生活从李子柒到华农兄弟,“康仔农人”、“潘姥姥”等一些质朴的乡村美食文化博主贡献自己的饮食文化观察,体现出乡土文化与短视频之间的相互浸润。慢节奏、取材于土地的乡村生活在美食短视频中呈现给受众,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endnoteRef:4]]城市形象“寻味杭州”、“寻味贵州”等寻味类美食视频层出不穷,人们已经把吃当做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展现美食文化即是构建和传播城市形象的一种方式。美食类短视频在舌尖之外在空间维度上构建着意义。[[endnoteRef:5]]人间温情这类短视频被冠以“治愈”的标签,短视频中用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架构起美食制作的背景。“川味盐太婆”中的老婆婆和老爷爷的对话让人看到爱情老了的模样,“严素”走在乡村小道上和村民一搭没一搭的对话是熟人社会体系中珍贵的邻居情。这些视频在美食之外构建出人间烟火中的人间温情。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早餐中国》还是“李子柒”“九月”等自媒体博主,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视频是美食磊短视频舌尖之外的重要符号表达,是在时间维度上回溯味觉记忆。“比如九月(江寻千)”抖音主页的糖画合集用中国传统文化糖画作为视频素材,以美食短视频的形式传承着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烟火气十足的饮食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孝德文化、饮食文化以及秀美的山川湖泊有效地对外传播着中国文化。[[endnoteRef:6]]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李子柒”,她在YouTube上的粉丝数量已达到1000多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