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PPT
导入新课,营造情境1)2020年初,网络上流行这样一段文字:敢问医者何往?战病疫,救苍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这简单的两问两答中,展现了医者什么样的情...
导入新课,营造情境1)2020年初,网络上流行这样一段文字:敢问医者何往?战病疫,救苍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这简单的两问两答中,展现了医者什么样的情感?【提示】舍生取义,无私奉献。2)医者的这种牺牲自我、健康他人的精神,转换为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便是李商隐笔下的春蚕和蜡烛。面对这样的奉献与牺牲时,高尚的人总会为之而洒下热泪。然而,作为当事人,在义无反顾地走向奉献与牺牲时,他们的心中除了涌动起崇高或者悲壮的情感,或许还会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红烛》,就是要透过红烛的牺牲,体察诗人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情感整体感知,激活思维1)闻一多先生出版有两部诗集,一部是《死水》,一部是《红烛》。仅从这两部诗集的名称看,你认为哪一部诗集出版在前?2)诗集名称的变化中,包含了哪些信息?请联系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分析3)有人说,《红烛》的情感始终是在“抑扬”错杂中起伏诗歌的九个章节中,哪几个章节是“扬”,又有哪几个章节是“抑”?【提示】四“扬”三“抑”。第1节“扬”:歌咏“红”的本色。第2节“抑”:抒写“烧”的困顿。第3—4节“扬”:颂扬“光”的意义。第5—6节“抑”:追思“泪”的价值。第7节“扬”:展望“花”的快乐。第8节“抑”:感叹“果”的“灰心”。第9节“扬”:点明红烛的精神本质。走进文本,体悟情感1)以问题带动诗歌的细读鉴赏①如果将《红烛》浓缩为三个问题,则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其答案又分别是什么?【提示】三个问题:为什么是“红”的烛?为什么要烧蜡成灰才放出光?为什么要流泪?答案分别是:牺牲与奉献的本心。“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是蜡烛生命存在的价值所在。为不能更好地奉献与牺牲而流泪,为培育出慰藉的花儿而流泪。②“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句中的“诗人”是闻一多吗?“吐”字让你联想到哪一个成语?“吐”可以替换成其他动词吗?【提示】“诗人”指向所有愿意为时代鼓与呼的人。成语是“呕心沥血”。“吐”最为恰当,能体现出一种忘我的奉献。③如何理解第2节的“一误再误”?诗人心中的矛盾是什么,冲突又是什么?【提示】“一误再误”并无固定答案,大体指向“燃烧成灰”和“发出光热”。诗人心中的矛盾在于作为个体的蜡烛,为什么必须牺牲自我才能实现奉献的目标;冲突则可能包含了传统道德与新文化主张在“人”的意义认知上形成的对立。④第3节中为何又反复强调“不误”?“自然的方法”有何含义?【提示】诗人深度思考后的省察与决定。“自然的方法”即应该有的方法。蜡烛本就为燃烧而诞生,这是蜡烛的天赋使命。⑤第4节中的“红烛”与世人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立与反差,“世人”是什么样的人,与“诗人”有何差别?该节中的“监狱”有何含义?【提示】“世人”即普通国民,具有鲁迅所言的劣根性;“诗人”则是播种者,起着唤醒民众的作用。“监狱”更多指向囚禁进步思想和现代文明的精神牢狱。⑥“红烛”为何而“伤心流泪”?“何苦”中包含了哪些情感?【提示】为“烧得不稳”而流泪,意指未能更好地奉献,这是自责的泪。“何苦”中有劝慰,有忠告,有理解,有价值认同。⑦既然“红烛”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为何还会“灰心”?【提示】花与果只是理想中的产物,并非现实。现实人生的更大可能,在于虽有奉献牺牲,却依旧无法改变沉沉暗夜。面对无边黑暗,灰心也就成为一种必然。⑧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提示】这是一种“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主张,呈现的是传统文人一以贯之的忠诚。2)走进作者,感知时代关于《红烛》: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它的情感炽烈执着,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它的艺术风格鲜明独特,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关于创作《红烛》时的闻一多:《红烛》诞生于1923年。创作《红烛》时,闻一多已在美国生活了一年时间。西方文化无处不在的强烈自我意识,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闻一多从启蒙之初便开始接受的中华儒家文化思想,令其不得不站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审视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但闻一多灵魂深处激荡其一生的,始终是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此种由童年时期植入生命的元认知,决定了他纵使接受了十多年的新式教育的洗礼、经历了近八年的新文化思想启蒙,但也只是将其由祖辈处传承的功业意识剥离出主导思想,并未削减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担当。故而,当闻一多将多年来的诗歌汇编成集时,其情感依旧倾向于古典主义的舍生取义,致力于颂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彻底奉献精神。然而闻一多毕竟不是生活在文化与思想的真空中。“五四”精神对旧文化、旧道德的彻底摧毁,西方文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极度推崇,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沉重现实,都在特定的时空中逼迫着闻一多不得不全方位思考奉献与牺牲的价值。投射到《红烛》中,此种思考便体现为一方面诗人热情洋溢地颂扬红烛的自我燃烧与点亮,另一方面又反复喟叹整个社会的无边黑暗与难以改变。与鲁迅一样,闻一多也清醒地认识到“世人”的冷漠、自欺,幻想着凭借一己之力而“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但“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的现实却又随时警醒他不得不反思此种燃烧的真实意义。现实与理想,在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灵魂中凝聚成一个因果关系的死结,灵魂向往着创造光明,现实却只能收获灰心流泪。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求得现实与理想的调和?鲁迅寄希望于“真的猛士”,闻一多则诉之于“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价值取舍。闻一多并不否认社会的黑暗和国民的愚昧,也并不隐藏自身对社会的失望甚至绝望,但绝不因此而放弃了自身的努力。此时的闻一多,或许是一位社会改良主义者,只想着尽最大的力、发最强的光,在层层暗夜中获取灵魂的安宁。3)小组合作探究《红烛》是一首咏物诗。咏物,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闻一多借“红烛”这一意象,言了何志,抒了何怀?【提示】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各种苦痛;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价值诉求,追寻将个体无私奉献于并不美好的时代的决心……红烛的这些品质,代表的是诗人内心中秉持的价值观念。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社会大变革中,诗人怀揣赤诚的爱国爱民之心,可能通过自身的奉献而唤醒世人沉睡的灵魂,为世界带来“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