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民俗文化及相关知识PPT
· 中文名 端午节· 外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 别名· 端阳节、龙节、正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 节日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
· 中文名 端午节· 外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 别名· 端阳节、龙节、正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 节日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节日类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流行地区 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节日起源 天象崇拜,龙图腾祭祀· 节日活动扒龙船、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 节日饮食 粽子、五黄、咸鸭蛋、绿豆糕等· 节日意义 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 起源时期 上古时代· 纪念人物 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 国家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名录民俗文化1、吃粽⼦古代粽⼦⼜叫⾓⿉、筒粽。⾓⿉是因粽⼦的形状有棱有⾓,内包有糯⽶⽽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筒贮⽶烧煮⽽成。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杀后,楚国⼈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筒贮⽶投于⽔中祭吊的事。2、赛龙⾈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因舍不得贤⾂屈原投江死去,许多⼈划船追赶拯救。之后五⽉五⽇划龙⾈以纪念之。借划龙⾈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3、煮鸡蛋在胶东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娲 我的孩⼉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在⾐襟前挂上⼀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都不准许你胡来。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4、沐兰汤端午⽇洗浴兰汤是《⼤戴礼》记载的古俗。但⽂中的兰不是兰花,⽽是菊科的佩兰,有⾹⽓,可煎⽔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般是煎蒲、艾等⾹草洗澡。在⼴东,则⽤艾、蒲、凤仙、⽩⽟兰等花草;在湖南、⼴西等地,则⽤柏叶、⼤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洗浴。不论男⼥⽼幼,全家都洗,此俗⾄今尚存,据说可治⽪肤病、去邪⽓。5、带葫芦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孩、成⼈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为平和,增强福缘⽓场。6.系五彩绳五⾊线⼜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当天把彩⾊丝缕拴在⼩孩的⼿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五毒近⾝。这种彩⾊丝缕要戴到“六⽉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让⽔冲⾛。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等于百病也被带⾛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7、悬钟馗像钟馗捉⿁,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以镇宅驱邪。8、游百病游百病⼜名“⾛百病”,流传于陕北各地的农村,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项健⾝运动,多在妇⼥、⽼⼈、⼩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9、送扇⼦端午节⼜称“⼥⼉节”,过去在宁波民间,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带着“端午担”回到娘家来避⼀下,离开时要带上⽗母送的扇⼦,俗称“送扇⼦”。10、驱五毒在古代,五⽉被认为是“毒⽉”、“恶⽉”。因为这时候天⽓越来越热,⾬⽔渐渐增多,⼈们很容易⽣病,⾃然界的许多昆⾍也都出来活动。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的⼀种误解,因为壁虎⽆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民谣说:“端午节,天⽓热,‘五毒’醒,不安宁。”五⽉初五端午节这⼀天被⼈们认为是“九毒”之⾸,所以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们注意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