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元旦介绍PPT
春节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节”“大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
春节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节”“大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具体的传动活动有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送红包、舞狮舞龙等,不同地区的习俗也有一定差异。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而且,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春回大地的岁首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元宵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传统习俗包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此外,不少地方还有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节令祭典。在古代农耕社会里,古人“观象授时”,已有仰观天象,制订历法的习俗。汉文帝时期已有太初历,正式明确了太阴圆形的地位及与太阳的关系。到了汉明帝时期创建了太阴历法则正式把圆月定位节日的吉日良辰。元宵节是世俗社会的节庆,最突出地表现为民间俗信色彩,在中国民间信仰影响最深广的崇拜月亮文化史上,其所具有的人文历史内涵与文化特色更是一笔丰厚的遗产。清明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此外,踏青也是清明节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扫墓祭祀外,还有诸如荡秋千、射柳、蹴鞠、斗鸡等民俗活动。端午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左右。端午节的起源据传与古代南方吴越先民的龙图腾祭祀有关,且与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合德。端午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端午食粽、挂艾草菖蒲和艾叶挂门上以避邪等。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此外,端午节还与介子推有关。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价值,不仅是中国人民中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民俗活动和传统仪式,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这些活动旨在祈求平安健康、消灾避邪、丰衣足食等美好愿望的实现。中秋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农历的七月十五称为中秋。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期逐渐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提灯、赏菊花及饮酒等习俗。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元旦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我国历史上的“元旦”之名称指的是农历新年,即春节。现代中国的元旦,根据中国政府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前似乎不如春节那么热情,元旦被普通百姓视为与新年相同的节日。对于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等,则尚未做具体的规定。# 重阳重阳节,又称九九节、重九节等,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祖和登高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重阳节”的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阳数,因此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也称为“重九节”。重阳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如赏菊、登高、吃重阳糕等。重阳节还与道教和神仙文化有关,道教认为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是道教四大祭祖节日之一。此外,重阳节也是传统敬老爱老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探望老人、陪伴老人,表达对老人的敬爱和关心。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