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现状及对策PPT
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管理建设、文化建设长期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在广大师生的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和谐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管理建设、文化建设长期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在广大师生的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和谐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校园物质文化即环境设施文化。是指学校地域之内构成学校基本物质面貌和外显的物质文化状态的总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环境设置,体现教育功能的和谐性与统一性校园制度文化是建立和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同时渗透着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行为定势、目标追求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优良传统和被师生认可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群体心理、人际环境、人文素养等一切精神文化形态从结构上看,和谐校园文化的显性面是校园物质文化,中性面是校园制度文化,隐性面是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校园制度文化通过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校园精神文化能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和品位,充实和优化大学生的人格内涵。这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了和谐校园文化这一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物质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保障,精神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仅仅立足干物质和制度层次上的校园文化是低层次的,必须在校园物质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上积极凸现出精神文化的意义,注重高层次精神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熏陶、导向和塑造功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整体层面看校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不和谐校育人环境的不和谐校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校师生员工个体的不和谐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看与学生的生活偏离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看,大学生文化活动基本是由团委、学生处、院(系)学工组等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开展,而这些活动往往出干学校文件性、制度性的安排,有的其至出于一些临时性形式上的需要,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与大多数学生的期望和爱好相差太远,因而难以真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只是在一种被动、不太情愿地情绪下参加,难以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性不够与教师的联系脱节从高校文化建设主体方面看,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被局限在学生系统内,有教师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其少见,偶尔有教师参加活动也是学工唱主角,教师作陪衬,师生间交流屈指可数,这导致校园文建设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校园文化与普通教师的脱节,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具体形式,而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等内涵性的教育活动排斥在外,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洞性和肤浅性与校外的交流稀缺很多高校在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校园以内,而对校园以外很少关注。其实校外的校友企业等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能为在校学生的未来就业提供很好的指引和示范。校园文化与社会交流的过干脱节,导致学生参加活动虽精力投入很多但见识增长寥寥,校园文化缺乏厚重的感情和生活气息,成为“海滩楼盘”或“空中楼阁”,削弱了校园文化应有的丰现实性和锤炼性与知识的衔接不够从有关调查也可看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各类主题的比例为:文体竞赛类约占40%、青年志愿者类约占25%、社会实践类占 19%、讲座报告类占8%、学生科技类占6%、其他占4%等。这表明:现有活动内容大部分是课外娱乐性的,与专业知识的穿插结合偏少,与课堂教学缺乏相通性,既影响了学生对专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和自觉性,也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应有的教育性和支撑性,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和低层次化不论是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还是教师和学生,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92%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并且,对高校进行和谐校园建设的目的也有较深刻的认识,认为目的是提高校内和谐度,促进社会和谐的占90%;认为促进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的占63%;认为尽可能减少和避免校园不和谐因素的占73%;认为响应上级,中央文件号召的占44%可见,被调查者认为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是也反映出不少问题:一是对高校和谐状况认同度不高仅有4%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非常和谐;认为比较和谐的占47%;认为所在学校和谐状况一般的占36%;认为不太和谐的占9%;认为很不和谐的占4%。分别有41%和40%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认为学校和谐状况一般。二是开展和谐校园建设的独立性和系统性不够有28%的被调查者表示所在学校正在开展和谐校园建设,并且有计划,有具体的活动载体;59%的被调查表示学校把和谐校园建设贯彻于各项工作中,但没有独立的计划;13%的被调查者则表示所在学校没有开展任何形式的和谐校园建设。三是和谐校园建设不够深入探索和谐校园建设,构筑和谐校园文化体系的占32%;尝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比的只占18%解决对策(一)通过广泛和有效的宣传,让高校师生准确理解和认识和谐校园的建设目标(二)高校领导要把建设和谐校园的理念变为和谐校园建设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做好和谐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三)建立科学和完善的高校和谐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导向-评价-反馈-教育-行动”的良好监控机制,促进和谐校园的早日建成高校方面(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带有各高校特点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学校的精神文化越发达,越能凝聚师生员工的意志,激励人生追求,振奋精神风貌,国旗、校旗、校徵、校歌、校风、教风、学风、校训都是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二)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指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环境、设施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物质因素,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是办学的基础和前提。校园内的花草树木,道路水 榭、亭台楼阁、教学大楼、办公大楼、实验大楼、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都承载着学校历史、学校精神、学校思 想及时代风采,展示了学校传统,昭示着校风校貌,体现了师生的理想和追求。(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高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高校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机制。依法治校,需要高校管理有序,具有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秩序,各方面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文明公约、校规校纪。主要包括教代会制度、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四)加强行为文化建设行为文化是指培养师生员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明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欣赏美的能力。在大学校园,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校园行为文化能体现人的健康情感,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完美结合,能够增强人们对美的追求,坚定生活信心,提高审美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方面(一)学习问题建设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存在很大不同,所以,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包括学 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二)生活问题建设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以往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学习生活基础等相差很大。(三)心理问题建设随着高校学生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来自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方面压力的增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 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若不及时调节和疏导,持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些情况严重时,会让学生因为厌世而自杀。(四)就业问题建设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日益增多的应届毕业生所 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此外,由于研究生的扩招,也加入了与应届本科生竞争的行列,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https://v.qq.com/x/page/r0176y28mqp.html(腾讯视频:怎样建设和谐校园——山东科技大学刘向信书记)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u411k7TG?share_source=copy_web(B站:建设文明校园,构造和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