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PPT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的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根据中国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一、二、三线。一线是沿海和...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的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根据中国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一、二、三线。一线是沿海和边疆的省市区;二线是介于一、三线地区的省市区;三线包括京广线以西、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和山西省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具体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和陕西省的全部,山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和豫西、鄂西、湘西、冀西、桂西北、粤北等地区。三线建设的内容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是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建设内容是建立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三线建设的主要部分燃料动力和农业、轻工业在内的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小三线建设是指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战略后方地区建立以迫击炮、火箭筒、无坐力炮、步枪、机枪、冲锋枪及其弹药和地雷、手榴弹等轻武器生产厂为主,包括为武器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等在内的地区后方基地。主要为满足地区自卫战中地方部队和民兵作战需要,也为野战部队提供武器弹药。三线建设的影响改变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布局西部和西南部工业的发展,使我国工业进一步趋向集中,对实现工业现代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原来工业较发达的东北地区,又出现了新的经济活力。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建设已经向着更加综合发展经济的道路前进增强了国防实力三线建设不仅集中力量发展了常规兵器制造和尖端项目,改善了国防工业布局,而且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调整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储备能力从1964年起,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投资,重点用于内地和西部地区的项目建设和科学技术的科学研究实验。到1967年,全国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62年增长了45. 9%,其中工农业总产值比1962年增长54. 7%。国家的战略后方建设与储备初见成效培养了建设人才经过“三线”建设时期的生产和生活锻炼,特别是在西南偏远山区和水深火热之中的火热劳动锤炼,很多三线建设者成为了工作在最基层的生产和管理骨干。在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这些人才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力军然而,“三线”建设也造成了投资过于集中,建成了许多质量不高、效益不好、分散管理的企业;许多科研院所的搬迁也造成了一定的科技人才损失;一些“三线”企业片面强调生产保密性,忽视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由于运输紧张等原因,“三线”项目部分建成后并不能投产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