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巴赫PPT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简称J·S·巴赫或约瑟夫·巴赫,德...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简称J·S·巴赫或约瑟夫·巴赫,德国巴洛克音乐作曲家与键盘演奏家,出生于德国埃森纳赫,逝世于德国魏玛,其父也是一位音乐家。巴赫家族自16世纪起在德国世代行音乐职业,其父为其所生活的城市之管风琴师。巴赫自幼便在其父的指导下学习音乐,他学习大键琴与小提琴,并开始创作。早期生活与教育巴赫于1685年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森纳赫,其父母均出身于音乐世家。巴赫的双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去世,他由其叔叔奥西安德·巴赫抚养。奥西安德·巴赫是一名大键琴制造师,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为年轻的巴赫提供音乐教育,并引导他学习键盘乐器以及音乐理论。巴赫在1700年进入圣·迈克尔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更多种类的乐器,如管风琴、羽管键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等,以及学习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此外,他也开始独立创作音乐。1703年,巴赫成为阿恩施塔特教堂的管风琴师,此后便一直在这座教堂工作至1707年。婚姻与子女1707年,巴赫离开阿恩施塔特,前往米尔豪森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并在那里度过了四年的时间。这期间,他在1708年与玛丽亚·巴芙结婚,共育有七个孩子,其中三个为作曲家。他的长子卡尔·菲利普·艾曼纽·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在后来成为著名的键盘演奏家和作曲家;次子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巴赫(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Bach)与雅各布·佩雷斯·巴赫(Jakob Peters Bach)也成为了作曲家;幼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则在英国发展其音乐事业,被誉为“英国巴赫”。魏玛时期与晚期生涯1717年,巴赫离开米尔豪森前往魏玛宫廷任职。在魏玛宫廷,他担任宫廷管风琴师、音乐总监等职务,并创作了许多重要的键盘作品以及宗教音乐作品。在魏玛宫廷,他亦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欧洲文化与知识,对后来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在1740年代,随着巴赫的视力逐渐衰退(最终导致他在晚年失明),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其早年作品的修订与完善上。尽管如此,他仍然创作了许多被视为杰作的作品,如《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以及《G弦上的咏叹调》等。在1750年7月28日去世之前,巴赫将其毕生所创作的绝大多数乐谱都捐赠给了其好友以及崇拜者约翰·托马斯·瓦茨(Johann Thomas Walther)。这些乐谱被瓦茨带到了科腾宫廷图书馆(Kottoner Schloss Library),该图书馆是德国最古老的音乐图书馆之一。影响与评价巴赫的音乐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他是西方古典音乐史上的一位重要作曲家,其作品被认为是“音乐的圣经”。他的音乐风格具有深刻的宗教内涵和精湛的技艺,作品涵盖了管风琴曲、键盘曲、宗教歌曲等各类体裁。他的作品被视为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被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广泛传唱和演奏。在其生涯中,巴赫的音乐受到许多人的赞誉。例如,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曾称其为“音乐的基督”,认为其作品具有神圣的崇高性。德国文学家歌德也对其作品赞不绝口,称其为“天堂的音符”。此外,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是将其作品视为心灵的寄托和滋养。后世的许多作曲家也受到巴赫的影响。例如,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就曾以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为基础创作了他的《C大调变奏曲》。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等作曲家也受到其作品的影响。在20世纪初期,理查·斯特劳斯等作曲家更是将巴洛克音乐风格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