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鉴赏PPT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诗歌全文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下是对这...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诗歌全文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鉴赏:背景介绍《春望》大约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的春天,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杜甫身处沦陷的长安城中。面对国土沦丧,生灵涂炭,杜甫忧心如焚,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深入分析炼字炼句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出了诗人的所见:国都沦陷,城池破碎,虽然山河依旧,可是春景却是一片荒凉。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诗人睹物伤情,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诗的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一句“溅泪”,另一句“惊心”,一因感时而溅泪,一因恨别而惊心,花鸟本是无情之物,诗人却使它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这种表现手法既恰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又富有时代意味。这两句诗出自古人“乐府体”,近承《梁甫吟》的悲凉,为杜甫所继承和改造。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思乡之情。诗人接着写道:“家书抵万金”,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因此,它不仅深刻地表达了战争年代人们的普遍心理和情感,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寄情于景,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面对家国破败的惨象,诗人不禁满头愁绪,搔首苦思,焦虑国事,痛感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不能插簪了。这一小节通过刻画诗人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细节,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情和无奈。主题思想《春望》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全诗以写景为依托,以抒发感情为主线,思想感情深厚而内蕴深刻。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和疾苦;国家山河破碎、草木荒芜凋敝是悲凉的,鸟鸣花艳春光美好却是令人伤感的;最后抒发出“时不待我”的慨叹。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对比与参照其他的诗文作品相比于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其“眼界始大”。李煜的词中只有春花秋月、良辰美景的单调重复,而杜甫的《春望》则从国破家亡、离乱伤痛的角度审视春景,色调悲凉凄凉,情感深沉悲壮。创作风格《春望》是杜甫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它具有沉郁顿挫、意境深邃、寓意新颖、结构严谨的特点。这首诗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整首诗从整体到局部都充满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个人风格。结论与评分《春望》是杜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将个人的情感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他深厚的思想感情和高超的艺术造诣。该诗不仅在思想上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审美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给予这首诗9.5分的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