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庄扇鼓傩戏PPT
简介任庄扇鼓傩戏,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地方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任庄扇鼓傩戏源于商周,盛于唐。它集宗教、戏曲、技艺、美术、医药、民俗于一体,具...
简介任庄扇鼓傩戏,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地方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任庄扇鼓傩戏源于商周,盛于唐。它集宗教、戏曲、技艺、美术、医药、民俗于一体,具有娱神、娱人效应和祛疫、祛邪功效,是黄河流域先民在长期农耕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扇鼓方圆之物,敲之有声,习称“扇鼓”。在稷山县,黄河流域的乡土气息形成了任庄扇鼓独特的风格特点:韵律单调奇特,舞姿粗犷奔放,在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中展示出鲜明的黄土高原文化特征和民间艺术魅力。历史渊源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扇鼓起源于远古时期。清乾隆三十九年《解州志·文艺志》中记载:“秋七月之望……十五日,名‘送瓜节’,又曰‘虫王节’。乡人以胡饼种瓜,上覆以膜炭,载以车轮。送之至社,以祀先。夜焚其膜炭于野,谓‘烧瓜’。鼓扇戏剧,名‘驱秋’。”可见,驱秋是扇鼓戏剧的雏形。扇鼓戏剧最早是作为祭祀形式出现的,而最早的扇鼓戏剧班社是“三班社”,即三个班社组成一个剧团。三个班社分别名为三元坛、圣宗坛、广泽坛,奉祀唐朝著名的三位儒释道名流——道家太上老君李耳(即老子)、儒家孔圣人孔丘(即孔子)、佛家释迦牟尼牟尼佛(即佛)。三人被尊为“三官”,亦称“三圣”。因此,人们把这样的剧团称为“三官社”或“三圣社”。清嘉庆五年(1800年),扇鼓戏剧由“三班社”改为“三坛社”,并由“三坛社”组成一个剧团,名为“三坛会”。同时,剧团开始兼营医疗占卜业,称“阴阳社”。因经营医疗占卜业赚钱多、利益大,而弃演扇鼓戏。“三坛会”主要分布在运城市境内沿河地带,在乡村演出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坛会”重新组织起来演出扇鼓戏,后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土地包产到户,“三坛会”又解散。1985年,“三坛会”重新恢复并参加山西省民间舞蹈调演。基本内容扇鼓戏剧主要分“行社”和“打社”两部分。行社主要是搬演道教中的《朝天忏》及佛教中的《梁皇忏》。打社是剧团最主要的演出部分。行社行社即朝神、祭神,“行”就是到寺庙里做客、拜神,“社”是指集资拜神,“行社”也就是做功德(指道场),其中不仅念经唱曲、而且还包括变戏法(古称幻术)的表演内容。因此,它是专门表演祭神的折子戏和折枝大戏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表演内容有《朝天忏》、《梁皇忏》等打社打社是剧团最主要的演出部分。从农历二月初二开始,剧团先到指定的村镇附近的山神庙集合,“喝彩”、“点戏”。次日开演第一天称为“打十社”。随后的节目每天叫一个“打”。每天上午在平地旷野摆开场地演出称作“开场”,全戏为四个大段子加两个小段子,其中一个大段子加一个小段子为一个“打”。唱腔以当地流行的锣鼓经为基础,曲牌有《一串铃》、《小桃红》、《银纽丝》、《七十二调》、《三十六梆》、《七十二二板》等十几个曲牌。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笛子、低胡等乐器演奏主旋律;击节乐器有:单面皮鼓(主鼓)、大锣、小锣、小钗等击节乐器配合节奏;辅助乐器有:木鱼、木梆子等配乐。唱词有七字句、十字句两种格式。唱词中夹杂一些衬字和虚词,常用的有咳咳呀嘛、咳咳呀、咳咳哟等。音乐及唱词皆以方言土语演唱吟唱。传统节目主要有《卖高名》、《高老庄》、《八戒取经》、《沙场送将》、《皮八仙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