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PPT
以下是一篇关于毛泽东《七律·到韶山》赏析的文章,希望您能够满意:原文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
以下是一篇关于毛泽东《七律·到韶山》赏析的文章,希望您能够满意:原文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赏析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就对韶山怀有特殊感情,曾数次前往探望,并先后三次为革命而离开了这快故土。新中国成立后,韶山自然成了革命纪念地和旅游胜地。1959年6月,毛泽东来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此情此景,抚今追昔,使毛泽东感慨良多,而作这首气贯长虹的《七律·到韶山》。诗的首联“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中,“别梦”指回到故乡之梦,“依稀”含糊不清的意思,“咒”意为诅咒、痛恨。“逝川”化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故园三十二年”则指毛泽东从1927年离开韶山到1959年重回故园正好是三十二年。这一联既表达了毛泽东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更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依恋和热爱之情。颔联“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概括了当时中国农村中两类人的两种社会地位和两种命运——被压迫的农民和残酷压迫他们的地主。在尖锐对立和紧张激烈的阶级斗争中,毛泽东始终站在被压迫农民的一边。这一联不仅对仗工整、气势雄阔,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斗争。颈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高度概括了先烈们的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为有牺牲多壮志”,是统领上联和下联的一个纲,它既指出了过去革命斗争的艰辛和残酷,又联系着全诗的主题和格调。“敢教日月换新天”,是全诗的主题和核心。它既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目的是要改变旧中国的面貌,使整个国家焕发出新的生机;又指出了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具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这一联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音韵铿锵、意境深远,是全诗的核心和灵魂。尾联“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以景结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出当时农村一片丰收的景象和革命事业蓬勃发展的现实。这既表达了诗人欢欣鼓舞的心情,也表现了对先烈们丰功伟绩的赞叹和景仰之情。《七律·到韶山》是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抒情诗。在诗中,毛泽东不仅歌颂了先烈们的革命业绩和牺牲精神,而且表达了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无限热爱和美好憧憬。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毛泽东一贯的思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变国家面貌和社会性质的主力军。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因此,《七律·到韶山》是一首充满战斗精神、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