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感人故事PPT
身世背景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祖籍浙江宁波。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专业是药学系生药学专业...
身世背景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祖籍浙江宁波。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专业是药学系生药学专业**,与医学研究的结缘由此开始。**黄金十年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势之中,呦呦科研团队却幸运地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的鼎力支持,屠呦呦开始了疟疾防治研究的“黄金十年”。锁定青蒿素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应急项目,开始对疟疾进行深入研究。她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出一个包含640多种药物的《抗疟单验方集》。之后在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的过程中,屠呦呦与她的团队最终找到了对疟疾有奇效的青蒿素。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球共挽救了约35%的疟疾患者生命,2007年屠呦呦获得美国国家最高奖章—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疟疾“克星”青蒿素青蒿素是从复合中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再经结构修饰得到的一类过氧倍半香豆素的总称。是一种高效、安全、抗疟谱广且治疗疟疾时常有效药物。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前,屠呦呦的名字并不为公众所熟知。屠呦呦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她领导科研组从系统收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过程并不顺利,在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对中草药进行筛选时发现:如用水、醇、乙醚、石油醚、乙酸乙酯等提取后,对抗疟都不产生作用;并让试吃了很多次连虫都毒不死的兔子吃后无中毒表现的药物—乌头毒性很大连用重蒸馏法也不能证明是否会透过胎盘屏障更会影响乳汁排出所以母乌头和它的毒因而终止的研究 接下来进行了从二乙醚类的第21号化合物向到第30号化合物最后又到第4个号化合物,通过反复的试验乙醚萃取第4号化合物确定化合物是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把该成分从植物中分离出来,并将这种名为青蒿素的这种具有全新结构的化学成分成为新的抗疟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一线突破证据并且发现青蒿素当摄入量为病人有效治疗量的千分之一时十分钟就可达到高峰血药浓度的一百倍以一百倍计量和速度向鼠疟原虫起作用很快杀死原虫该药物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系结构使核膜以及质膜被破坏核仁崩解染色质浓缩最终导致使虫体所有细胞结构和代谢活动处于瘫痪状态而早死亡。随后屠呦呦等人便夜以继日地用老鼠做青蒿素毒性试验但进展并不顺利。后屠呦呦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中药青蒿可能含有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她便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典籍最终从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获得了灵感。屠呦呦以“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为突破口展开实验。屠呦呦把青蒿弄到手里后以水浸泡得到青蒿汁然而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令屠呦呦十分困惑:青蒿的有效成分怎么没有溶解到水中呢?为此屠呦呦反复多次给老鼠给煎煮方法和时间进行改进发现:提取方法虽相同但青蒿煎煮时间不同所得煎液抗疟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在反复研究一个多星期后发现煎至半小时时提取液抗疟药效比较突出煎至一小时时发现抗疟率达99%。最终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煎煮一小时后所得的青蒿提取液为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然而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发现:一些病人服用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甚至个别病人出现低血糖反应等症状。屠呦呦意识到这可能是由于服用量过大而造成的。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发现:成人用量每日50mg/kg体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