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东乡族PPT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以下是关于东乡族的详细介绍:东乡族概况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以下是关于东乡族的详细介绍:东乡族概况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临夏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甘肃的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散居着一小部分东乡族。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东乡族从甘肃迁徙到新疆居住。东乡族族名来源于其原居住地—河州(今临夏)的东乡地区。据临夏县志记载,当成千上万的回族向甘肃和青海迁移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却迁到了位于临夏的许多汉族或其它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随后,这些融合了当地其它民族成份的回族,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生活习俗和特点的东乡族。东乡族历史历史上,东乡族与西北各民族一样,都深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清朝时期,政府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把临夏地区的各民族分成“汉、回、番、戎”等四种,以便于进行统治。东乡族先民主要属于其中的“西番”或“番民”,他们的宗教信仰、语言、服饰、居住地区等,与汉族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到了清代中叶以后,随着汉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普及,东乡族逐渐被汉化。东乡族文化语言东乡语是东乡族的通用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其内部又可以分为三种方言:即“托茂笃哇加赛尼哈纳虽也”,“同同干加尼”、“木梳痕都喀。”前两种属蒙古语族的蓝灰支系,“木梳痕都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克普恰克语系。饮食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东乡族的饮食习惯各地也有所不同。农区以面制食品为主,如:面条、烙饼、馒头等。主食中以肉拌面为佳肴。山区则以牧业为主,牧民们的主食以羊肉为主,如羊肉烧麦、羊肉包子等。此外,还有肉肠子、灌肠等。服饰东乡族的服饰与当地的汉族、回族基本相同。男女都穿中式衣裤,色彩尚清雅。衣料过去一般为土布或麻布,现在多用机织布料。男子喜穿对襟上衣和打结头的腰布;妇女一般穿大襟宽袖上衣或短衫、长裙或长裤;小姑娘常扎红绸头巾;老人则缠包头或带帽。近几年来农民多数穿汉装。妇女爱在头上用布盘顶和手锈;手带银戒指和铜质戒指;喜欢耳环和手镯;脚穿绣花鞋袜。男子则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束腰巾。老年人一般仍着传统的服饰,戴角帽和耳环;少数妇女还穿背篼。各家各户都有绣花袋、针线盒和妇女用的红布手巾。耳环、手镯、戒指都是妇女们喜爱的装饰品。这些银制的首饰品都是代代相传的遗物,具有珍贵的纪念意义。现在由于文化交流的增进,老年人穿传统的服饰的已不多见,中青年人多改穿现代服装,但在节假日时仍穿着传统的服装进行娱乐活动。居住解放前,东乡族的住宅一般都是四合院式土木结构的房屋。住房一般为两层楼房和平房。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并吞式”,即房屋从中间一分为二,前面一半是主人卧室和堂屋(兼厨房),后面一半是客房和贮藏室;另一种是“两半式”,即正房住人(卧室、堂屋),厢房作客房、仓库等用。“门廊”式房屋则是典型的伊斯兰建筑形式,门厅和大门朝着东南方,北面为住宅的正房住人。“前低后高”式的房屋多出现在山区,这是由于当地的气候关系而形成的。“平顶式”房屋主要出现在临夏城郊及河州以西的地方,房屋的结构特点是低矮简易,“U”字形土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简陋的住房形式已经基本上被淘汰。农民盖房不再以住房“四至”作依据划分土地面积来计算价款(一般土地费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