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PT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规律,确立了工人阶级...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规律,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内容有什么呢?1宗教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异化形式,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2宗教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根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根源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首先是自然根源自然力对于最初的人来说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这种自然力被人格化,于是“最初的神产生了”;其次是认识根源,主要指宗教源于人们对外部自然界虚幻的认识再次是社会根源主要指除了自然力量之外,社会力量也逐渐发挥了作用,例如在阶级社会,“被剥削阶级在跟剥削者斗争时的软弱无力,必然会产生对优美的来世生活的信仰,正如野蛮人在跟大自然斗争时的软弱无力会产生对上帝、魔鬼、奇迹等的信仰一样”3宗教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同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是“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第二种是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三种是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4宗教的消亡宗教的消亡是事物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恩格斯指出:“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应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灭,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灭。原因很简单,这就是那时再没有什么可反映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面纱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5宗教的作用一方面,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利益的工具,但被压迫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会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宗教产生于颠倒的世界,因此是颠倒了的世界观,给人虚幻的幸福,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的目的是要“废除作为人们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6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历史条件的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对于工人阶级政党来说,不是个人的私事,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阐明了宗教产生的根源、本质、发展和消亡规律以及社会作用、无产阶级政党处理宗教问题的原则等基本问题,为我们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我国宗教工作实践,形成了系统的关于宗教工作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我们做好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是新时代做好宗教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央民族工作会议8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全面回顾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系统阐释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是我们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百年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逐步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十二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构建起了党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框架,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全党同志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使之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