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人物瞿秋白PPT
人物生平简介瞿秋白(1899~1935)原名瞿霜,曾用笔名屈维它、易嘉、宋阳、史铁儿等,出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人物生平简介瞿秋白(1899~1935)原名瞿霜,曾用笔名屈维它、易嘉、宋阳、史铁儿等,出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我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著名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在俄报业生涯莫斯科特派记者1917年,瞿秋白随堂兄来到北京,随后考入俄文专修馆,在北京,瞿秋白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思想也更为进步。因此,当得知《晨报》和《时事新报》要派记者到苏俄的消息后,精通俄语的瞿秋白报了名,很快被聘为特派记者。从1919年11月1日与许地山等人联合创办《新社会》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20年10月,瞿秋白应聘担任《晨报》特派记者,踏上了风尘仆仆的苏俄之路,他在途中愉快地写道:“灯塔已见,海道虽不平静,拨准船舵,前进!前进!”《晨报》以“莫斯科通信”专栏发表了40多篇通信,共有16万字,中国读者通过阅读这些通信,较为清晰地了解到苏联的真实情况。这些通讯后集结成《俄乡记程》、《赤都心史》两本散文集,在新闻史上也具有相当大的价值。《饿乡纪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无数仁人志士奔走相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但是,俗话说的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十月革命以后,俄国混得到底怎么样呢?这条路适合中国吗?为了一探虚实,1920年秋,瞿秋白应北京《晨报》的聘请,准备以特派记者身份亲自到莫斯科去看一看。因为沿途匪乱等原因,本来20多天的旅程,瞿秋白等人硬是走了近5个月。不过,在此期间,瞿秋白也没闲着,他将沿途见闻记录下来,称之为《饿乡纪程》。瞿秋白明明去的是俄国,为什么非说是《饿乡纪程》,莫非玩的是谐音梗?其实不然,据笔者所知,瞿秋白之所以把俄国称为饿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当时的苏维埃俄国正与国内外反动势力激烈斗争,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各种物资极其缺乏。全俄处于普遍饥荒之中,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困苦,“没有吃,没有穿”,每天都有人饿死在路边。所以,中国有些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是个有“美食”的好地方,而俄国只不过是个“饿乡”罢了。而瞿秋白则认为,俄国的虽然物质上暂时有点“饿”,但人家在精神上很富足,值得我们“心向往之”。并且,瞿秋白为了惊醒那些昏昏酣睡、醉生梦死的国人,还用了一个历史典故。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殷商时期,孤竹国的国君有三个儿子。国王比较喜欢老幺,欲传位于三子叔齐。叔齐认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应该由长兄伯夷继位才合礼,自己不够资格。而伯夷则认为叔齐继位是父王之命,父命不可违。于是,便出逃以避位。结果,老国王死后,叔齐不肯继位,跑去找伯夷了,国人只得立老二为君。流亡在外的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十分贤明,就打算跑去投奔他。不料,俩人到了那里,却发现姬昌已经死了,武王正准备率师征讨商纣。周灭商后,兄弟俩耻于吃周粟,就在首阳山采野菜吃,最后活活饿死了。后来,人们就把首阳山称为“饿乡”,将其作为“绝食而死”的形象说法。瞿秋白特意用这一典故:主要是想强烈表达他那信仰社会主义的坚决态度。最后,在提醒一下大家,瞿秋白写的是《饿乡纪程》,请不要再写成“《俄乡纪程》”了。《饿乡纪程》节选灿烂庄严,光明鲜艳,向来没有看见的阳光,居然露出一 线,那“阴影”跟随着他,领导着我。一线的光明!一线的光明,血也似的红,就此一线便照遍了大千世界。遍地的红花染着战血,就放出晚霞朝雾似的红光,鲜艳艳地耀着。宇宙虽大,也快要被他笼罩遍了。“红”的色彩,好不使人烦恼!我想比黑暗的“黑”多少总含些生意。并且黑暗久了,骤然遇见光明,难免不眼花缭乱,自然只能先看见红色。光明的究竟,我想决不是纯粹红光。他必定会渐渐的转过来,结果总得恢复我们视觉本能所能见的色彩。——这也许是疯话。世界上对待疯子,无论怎么样不好,总不算得酷虐。我既挣扎着起来,跟着我的“阴影”,舍弃了黑甜乡里的美食甘寝,想必大家都以为我是疯子了。那还有什么话可说!我知道:乌沉沉甘食美衣的所在一一是黑甜乡;红艳艳光明鲜丽的所在一一是你们罚疯子住的地方,这就当然是冰天雪窖饥寒交迫的去处(却还不十分酷虐),我且叫他“饿乡”。我没有法想了。“阴影”领我去,我不得不去。你们罚我这个疯子,我不得不受罚。我决不忘记你们,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我愿去,我不得不去。我现在挣扎起来了,我往饿乡去了!这里所说的一线光明应该是说明作者对苏俄十月革命的向往和期待。这样的向往和感受可以说是几乎贯穿了整个《饿乡纪程》中,因为《饿乡纪程》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写作者去“饿乡”的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想,还没有真正接触到实际的“饿乡”现实,其中只有后半部分才有了到“饿乡”后的一些具体感受,但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思考阶段,不过尽管作者在去苏联的路途中所遇到、所看到的并不都是好的印象,但到苏俄后还是给作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我寻求自己的‘阴影’,只因暗谷中的光影相灭,二十年来盲目求索不知所措,凭空乱舞我的长袖,愈增眩晕。如今幸而见着心海中的灯塔,虽然只赤光一线,依微隐约,总算能勉强辨得出茫无涯际的前程”。由此可知,瞿秋白在刚刚到了俄国以后,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不仅是自己的希望,更是祖国的希望。在此之前,他其实对中国的前途是不抱希望的,甚至是有些“颓废”的,也是无奈的心情,比如在哈尔滨滞留期间,作者就多次对中国国人的麻木精神多有不满,但这只能说是作者的直觉,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角度去思考。而《赤都心史》就不同了,在对十月革命的光明向往中,也蕴含着作者对革命后的困难和矛盾的深层次思考,而非是简单的歌颂。《赤都心史》作者在《赤都心史》的序中说: “《赤都心史》将记我个人心理上的经过,在此赤色的莫斯科里,所闻所见所思所感。”这里关键的是“所思”,因为瞿秋白到达莫斯科后,接触了很多俄罗斯共产党的官员,甚至是高级官员包括列宁,也参观了很多地方,包括托尔斯泰的宅邸。如果简单看来,作者确实是记载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且是用了散文和随笔式的手法记录了他的经历,但我们把《赤都心史》中每一篇看似零散的短文联缀在一起时,就不能看成是简单的记录和报道了,它包含了瞿秋白对十月革命后俄罗斯的更深的理性思索。因为无论从任何角度看,瞿秋白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革命者,正如他在 1935 年 5月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中所说: “我在这几个月内请了私人教授,研究俄文、俄国史、俄国文学史; 同时,为着应付晨报的通信,也很用心看俄国共产党的报纸、文件,调查一些革命事迹。我当时对于共产主义只有同情和相当的了解,并没有想到要加入共产党,更没有心思要自己来做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因此可知,他更热衷于文学,从《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这两部作品集中也不难看出,他并不是从一个革命者的角度来报道,而是从一个对革命抱有极大热情和理想的现代知识分子的角度去写的。因此,这两部作品的研究更应该从文学的角度去研究,所以文学史中常常把它看成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滥觞。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特点是真实,艺术加工,形象性,抒情性。在瞿秋白的创作生涯中,报告文学的篇幅只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大部分都是旅俄的途中所写,记录在俄国的所见所闻,但是这仅仅只有几部的报告文学作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政治界的影响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瞿秋白的《赤都心史》和《饿乡纪程》写于1920年代初,而报告文学这一-概念最早提出却是在1930年代。.不得不说,瞿秋白的这两部看似边界模糊的早期作品为报告文学这一现代文体的溯源提供了可能性。国外发展情况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德国、俄国、美国的一些进步作家取材于现实生活所写的旅行记作品,已具有报告文学的特点。无产阶级早期的报告文学作品出现于19世纪中叶巴黎公社期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报告文学进入成熟时期。美国记者J.里德描绘十月革命的长篇报告文学《震撼世界的十天》,是当时的名著。M.高尔基创作《列宁》 等报告文学作品, 主编报告文学集《世界的一日》,并且写了关于报告文学的论文,推动了国际报告文学的发展。中国发展历史19世纪的晚清,报纸登陆中国,散文与新闻相结合的产物。报告文学才开始孕育。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第一批初具报告文学雏形的作品,但只是到了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才明显具备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梁启超之后,报告文学作品慢慢多了起来。戊戌政变记"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带来深刻的变革,报告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冰心、瞿秋白、梁启超、鲁迅、柔石、谢冰莹和文学研究会的诸作家都积极写作报告文学。除坚持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宣扬外,作品的抒情性大为增强。回国后的报业成就大会一结束,陈独秀就邀请瞿秋白回国工作,瞿秋白也急于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去。回国后,在陈独秀的推荐下瞿秋白到上海负责筹办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中共“三大”进行期间,他主编的《新青年》季刊也同时问世,由他翻译和撰写的稿件,几乎占了创刊号的一半。《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牺牲“瞿秋白同志牺牲于长汀,但是他的革命精神永留于长汀。”在福建龙岩市长汀县博物馆内的瞿秋白关押处,讲解员李艳斌告诉记者:“当时这里是国民党三十六师师部。瞿秋白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时光就在这度过,总共关押了41天。”瞿秋白是留守苏区继续进行战斗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之一。1934年10月,王明等“左”倾错误的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瞿秋白则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初,由于瞿秋白肺病加重,中央决定送他到上海就医,途经长汀濯田梅迳村被国民党保安团俘虏,被押往上杭县保安团监狱。他称自己是个医生,名叫林琪祥。虽受拷打审问,却未暴露身份。后来由于叛徒出卖,他被当作“共党要犯”,于同年5月9日从上杭用船押送到长汀,关押在当时的国民党三十六师师部。国民党中央党部先后派陈建中、王杰夫等劝降,都遭到瞿秋白的严词拒绝。他在狱中写了许多诗词,刻了许多印章,甚至解剖自己,无所畏惧地写下了2万余字的遗著《多余的话》。1935年6月18日上午,面对“枪决密电”的瞿秋白,镇定自若地写下“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的诗作。随后在国民党卫兵的押送下,从中山公园一边用俄语唱《国际歌》,一边走到长汀西门罗汉岭,盘膝坐在草地上,对士兵微笑点头“此地甚好”,而后从容赴死,年仅36岁。这样一位笑对生死的共产党员,把信仰刻画成从容而壮烈的诗歌。如今,在瞿秋白关押处的院子里,有株陪伴过他的石榴树。每年夏天,石榴花盛开,满树火红,好像是对革命先烈深深的怀念,更像是他所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信仰,常开不败。人物评价鲁迅评价鲁迅非常佩服瞿秋白的文学才华,他和冯雪峰说:“他的论文真是皇皇大论!在国内文艺界,能够写这样论文的,现在还没有第二人。”毛泽东评价毛泽东高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茅盾评价茅盾写过几篇深切悼念秋白同志的文章,尤其是在他晚年撰写的长篇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满怀激情地系统地回顾了他与瞿秋白的友谊,高度评价了秋白同志在左翼文化运动中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