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PPT
《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表面上看似乎描绘春日美好的景色,然而必须结合朱熹总的思想来看,方知道其真意。以下是《春日》的赏析,希望您...
《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表面上看似乎描绘春日美好的景色,然而必须结合朱熹总的思想来看,方知道其真意。以下是《春日》的赏析,希望您能够满意:《春日》原文及翻译《春日》原文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翻译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春日》赏析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早春天气,泗水一片枯竭,无没有了春水,更无从说是泛“舟”了。原来这“泗水”和下面的“江滨”均暗射孔子《论语》里孔子勤于“教化”的有关情景。《论语》记述孔子在悠然自得、心性闲适的情况下,为了“修身”、“养性”,经常与自己的门生们相伴出游于美丽的湖光山色之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在本诗里统统被朱熹委婉曲译了。近读有关朱熹的这许多历史典故和有关的诗、词、文、赋,对朱熹欲摆脱官场羁绊的索事烦扰好游闲适的生活情趣洞然明了。朱熹神往的这些与弟子们一起的纵情山水间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在后辈李清照和辛弃疾等人的诗词里也有委婉的尽情描述。其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花中行,滩中碧潭中白鸥惊起。”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是对这些流连风景无忧无虑的生活情趣的倾慕与向往……然而从这首诗里亦不难看到朱熹作为一个理学家、教育家纵情山水间时,也许突发灵感联想到自己诸多的“教育心得”中的一则——即如何去发现学生们的“亮点”及鼓励和引导学生们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生长成材的心得吧:“等闲识得东风面”句是万紫千红及其全诗的最光辉亮的闪光的诗眼:一是从自然界的“东风面”可联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以及春耕秋收等自然规律;二是从“等闲”“识得”可联想到“慧眼识人才”及对一个人要有全面正确的认知;三是从“万紫千红”可联想到培养学生们茁壮成长要如同世间万紫千红的花朵一样是色彩纷呈各有特色的,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学生时决不能“一刀切”,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类指导、“差别对待”、“分类要求”要扬长避短、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因势利导、“长善救失”,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成长……因此,朱熹这首流芳千古的诗作不仅仅是写景抒情,而是意在言外:要使天下后生学子们明了自己的求学之机趣所在,即发现自己求学之“志趣”所在——古往今来之学子们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就是所学知识不知如何去用!诚如清朝大教育家王阳明所说:“只教以此为学,平生欲得个贤圣可前知地也只是个呆子!”。知识不是摆设不是看的。《庄子·齐物论》里也有一段类似的话:“子知天下之大美也乎?成则毁矣。若夫欲恶毁藏于中者何也?曰:以己为物役矣。”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学了许多知识成了呆子不会用不能用于实践造福社会和人类那只能是白学;而且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所好和所恶(即指个人的私欲),就会被自己所役使蒙蔽而失去了主观判断能力以至犯错或犯罪……而避免犯错或犯罪及如何去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其关键所在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要正确地学会把所学知识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只有用到实践当中去的知识才是真知灼见即真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