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小住京华》PPT
导入疫情肆虐着华夏大地,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我们的普通市民、我们所有人都加入到了这场家园保卫战之中。那么,这种奋斗精神,其实一直根植在我们的血液当中。在一百...
导入疫情肆虐着华夏大地,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我们的普通市民、我们所有人都加入到了这场家园保卫战之中。那么,这种奋斗精神,其实一直根植在我们的血液当中。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其实也涌现出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名字至今为我们所铭记。而巾帼英雄秋瑾,就是其中的一位。介绍秋瑾秋瑾,1875年到1907年,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人。晚清时期中国民主革命烈士,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1905年回国后,先后加入了光复会、同盟会等组织。1907年,因为起义失败不幸被捕,最后英勇就义。《满江红》是秋瑾的名作。写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这一年恰恰是秋瑾东渡日本留学的前一年。词牌名。在过去词是需要唱出来的,既然是唱出来的。它就必须有固定的曲调。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词牌名就起了作用。我们用词牌名对这些固定的曲调加以标注和区分。相对而言,一首词它的词牌名不同,这首词的字数、节奏的缓急,还有它适合表现的内容,以及它的用韵规则都是有所区别的。“满江红”,曲调比较激越,更加适合抒发豪情壮志。讲解词的上片《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京华”和“中秋佳节”这两组词语分别点明了词人写作这首词的地点和时间。京华,就是清代的首都京师,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中秋佳节”,就是中秋节前后。“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黄花,意思是菊花。秋容就是秋色、秋瑾;拭,擦拭。“篱下”黄花,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瑾的这句词已经明显体现出了男性文人的情怀。后半句以“秋容如拭”来描绘秋天的北京,这句其实写的也是秋景。化用了元代文人张野的“万里秋容如拭”这一句。“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四面歌残终破楚”这句词,出自于一个历史典故,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公元前202年,楚汉交兵之时,楚军被围在了垓(ɡāi)下。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那么后来呢,人们就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思考:在秋瑾的笔下,谁处在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呢?这句词描绘的这个对象是我们整个中国,就是十九世纪以来在列强环伺之下的中国。环伺:包围之下的、蚕食金吞之下的整个中国。国家风雨飘摇,整个神州大陆岌岌可危。所以,这半句话讲的是国难。“八年风味徒思浙”这里的风味是指“况味”。思考:我们可以想象秋瑾这八年的婚姻生活,究竟是何种况味?大家可能会想到郁闷、愁苦。著名学者顾延武曾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侬,是词人,自指峨眉。原意是细长而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殊未屑!”意思是很不屑,对于自己女子身份的不甘心。她想做的是同男子一样去匡扶社稷、救济百姓。在这句词的背后,我们看到了词人秋瑾想要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讲解词的下片“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列”“烈”二字同音,第一个列意思是属类、范围。而第二个“烈”意思是刚烈。列烈二字同音。使这一组三字短句读起来更加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谭嗣同,曾经在狱中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肝胆”,指的是同一种忠肝义胆。思考:秋瑾的忠肝义胆,因何人而长热?答:自然是为百姓、为民族、为国家而长热。为其如此,才有了她后来东渡日本,愤然投身革命的豪情气概;才有了她“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汉人气度。但是同学们,当秋瑾环顾周遭,她发现身边那些凡夫俗子,有谁可以理解我呢?她只能自我安慰。英雄末路,磨难重重。“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思考: “俗子”二字该如何来理解?一个人还是一类人?结合之前秋瑾对其八年婚姻生活的反思,这里的俗子自然指向的是她的丈夫王廷钧。秋瑾曾经写过一首五绝,有两句诗是这样念的:“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补充资料:秋瑾写的是夸赞谢道韫:谢道韫是一位东晋才女,曾经她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胜过其堂兄,于是被称赞才思敏捷之佳话。秋瑾借谢道韫所嫁非人,表达了对自己婚姻生活的失望。)从狭义上理解,俗子指的是秋瑾的丈夫王廷钧。广义上理解,俗子是像她的丈夫这样一类的人。那些在国难当头依然醉生梦死,阻挠进步力量的世俗之人。在这样的境遇之下,词人只能自卑自叹。“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茫茫红尘知音难觅,吾谁与归? 思考:“青衫湿”出自于哪一个典故?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在这里需要强调,秋瑾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愿自缢,而是一种积极的上下求索。补充资料:秋瑾走出了家庭,走向了社会,当家庭教师、参加妇女集会,接受了很多进步的思想。1904年夏,秋瑾东渡日本留学结识了很多的革命志士,在当年的中秋节,在日本创立了白话月刊,发出了中国妇女解放的先声。在秋瑾的另外一首词《鹧鸪天》中,她写道:“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总结纵观秋瑾短暂的一生,“巾帼英雄”四个字她当之无愧,1939年周恩来总理在绍兴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再次朗读:《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首《满江红》,一方面我们体会到了民主战士秋瑾,知音难觅、英雄失落的惆怅和悲哀,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她想要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最重要的是,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我们看到了她决心为国牺牲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