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人物PPT
周培源(1898年3月24日—1988年7月26日),江苏省宜兴县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学...
周培源(1898年3月24日—1988年7月26日),江苏省宜兴县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生平早年经历周培源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今宜兴市)闸口镇,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意识的开明知识分子家庭。幼年随父母几次去德、法等国。1919年入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电机科学习,1921年赴美留学,在爱荷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学术生涯1924年,周培源转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在物理学系学习并毕业。1927年起,在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生,在A·W·刘易斯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相对论引力论的研究,导出引力振动方程,提出了关于物质振动的相对论理论。在当时,引力波理论并没有得到实验验证,他花了一年时间进行实验工作以验证自己的理论,未能成功。在此期间,他两次回国,在清华大学等校讲授理论力学和普通物理学。1929年,周培源再次回到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30年,周培源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1930—1933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33—1938年,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兼研究员。1938—1945年,任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1945—1947年,任同济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1947年7月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工作。他是当时中国留美学者的核心人物之一,参与发起并组织了美国东部地区第一个中国留美科协组织“中国留美科技工作者协会”,并担任理学院院长联席会议联络人。建国之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副所长、代所长等职。从50年代中期开始,周培源担任新中国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创者和学术领路人。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领导开展物理学史和基础物理学中一些最基本问题的研究。在周培源的主持下,开展了对广义相对论、高能物理、核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同时筹建了近代光学研究室和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室。在此期间还创办了《物理学报》及《中国科学》,并积极推动和支持我国制造原子弹、氢弹及建立相应的科学队伍。自50年代中期起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及常务委员等职务;1956年—1978年任中国核工业部核武器制造委员会成员、原子能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58年—1976年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1962年—1966年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自1980年起当选为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会理事;自1982年起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编辑委员会主任;自1984年起任中国自然科学促进协会理事会理事长;自1985年起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自1986年起任《辞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此外还曾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及第五届常务委员等职务。贡献科学方面周培源在相对论研究中从经典哈密顿变分原理出发,建立新的引力场动力学方程,把经典的拉舍夫斯基方程推广到任意坐标系;用形式力学观点提出描述引力场的运动方程,得到反映物质系统运动规律的时间与空间相互依赖的“周氏方程”。周培源对流体力学的数学方法及其理论有较深的研究,他与合作者用摄动法研究流体运动中涡旋运动的稳定性问题,得到一些重要结果。在研究流体力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时,提出由涡旋运动产生的不稳定性会导致流体丧失宏观运动的稳定性这一重要见解。在电磁学研究中曾对麦克斯韦方程的洛伦兹规范给出形式的变换,提出由真空中电磁场运动所遵从的哈密顿原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