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温舒PPT
简介路温舒,男,汉族,字长君,广平故城人(今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字学家。生平路温舒,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牧羊人。他刻苦学习,到四十多...
简介路温舒,男,汉族,字长君,广平故城人(今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字学家。生平路温舒,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牧羊人。他刻苦学习,到四十多岁才在政界崭露头角。他曾经上书汉宣帝,指出“以愚臣之见,律令当斟酌其宜,去烦苛,减赋岘枝叶之末,而益其干者。”(见《汉书·路温舒传》)意思是请求宣帝下令司法官员详细审查法律条文,去掉烦琐苛刻的条款,减少科罚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补充确立重要的主干法规。这个建议是非常恰当的,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汉宣帝批准了他的建议,五年之后,他被提拔为广平县丞。事迹刻苦学习路温舒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家境贫寒,路温舒从小就十分努力地替人牧羊谋生。但是尽管身处艰苦的环境之中,路温舒却并没有因此而放纵自己。相反,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向:做一个清廉的官员,为老百姓谋福利。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路温舒刻苦学习。一天,他在牧羊的时候发现了一本破旧的竹简书。这本竹简书是《春秋》和《论语》,虽然已经残缺不全了,但是对于路温舒来说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料。他利用牧羊的空闲时间,认真研读这本竹简书,从中汲取了很多做人和治理国家的道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路温舒的学识和修养不断提高。他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并表达出了对国家治理的见解和思考。上书宣帝公元前60年的一天,汉宣帝召集百官商讨刑法之事时,时任县令的路温舒递上奏折《尚德缓刑书》,指出当时法制的弊端:严刑峻法、轻罪重刑、大罪小罪罚不当罪等,建议宣帝重视德治,实施缓刑之法。路温舒之所以能够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书宣帝,这并不是偶然的。当时汉宣帝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拔贤良、治理国家,使得路温舒看到了希望。他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之后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重视德治,实施缓刑之法才能够真正地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和好处。汉宣帝非常重视路温舒的上书内容,认真审阅之后认为他很有见地。于是召集百官商讨缓刑之法。经过讨论之后决定实施缓刑之法。这一法律的实施对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法律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德治缓刑的理论著作。它强调了治理国家必须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强调了当政者必须施行德政、仁政的重要性;还强调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法律、执行法律的重要性。这一法律思想对于后世的法律制度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实施德治路温舒在奏折中提出的德治缓刑的理念得到了宣帝的肯定并加以采纳。这主要得益于路温舒多年来的读书、实践与思考所得:主张依据《周易》尚德思想而“先教而后刑”治理国家、内宽外薄等理念来实践“缓刑之政”。奏折所提到的德治与现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明德慎罚”更是一个具体的原则,“教而后刑”则是具体的实施方法。“明德慎罚”就是要求执政者首先要修身正己、正人先正己,“教而后刑”就是要求执政者首先要做好教化工作然后再施行刑罚,“重教化、省刑罚、以德治国”这正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这一思想的可行性在于“礼义教化不是道德高标而是一种可行的东西。”当德治理念深入人心之后,道德的约束力就会发挥其作用:一方面可减少假冒伪劣等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当个体的行为已经突破道德底线时则会有人主动检举揭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只要能遵守道德规范则就会使社会和谐稳定而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