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的意义和用法PPT
而在文言文中有多种意义和用法,下面列举一些主要的:而用作连词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蟹六跪而...
而在文言文中有多种意义和用法,下面列举一些主要的:而用作连词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来”。如:简而言之关中之地,于吾国也,重要性无异于此。(《张中丞传后叙》)手之所触膝之所曲,足之所历,砉然而有声。(《祭十二郎文》)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可是”。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4.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而不在使者之辞内(《报刘一丈书》)5. 表示修饰关系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祭十二郎文》)固而近于费虽少,则四面可合。(《左传昭公四年》)6.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如: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影。(《促织》)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7. 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地”、“着”。如:居庙高而忧其民。(《岳阳楼记》)8. 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如: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9. 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有时(极少数)还用作连词用。如: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可译成“你的”。而用作连词1. 表示偏正关系同“尔”,偶尔用一下,表示你的意思。如:某业所就孰与仲多?(《促织》)可译成“你的”。--这一点值得注意。作定语,“你”的意思。再如:而翁知我。(《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可译成“你的父亲”。不过这样的用词并不多。李斯对秦二世说的“自刻以传子孙”中的“以”,用法与上举各例不同。这里的“以”字是连词。至于表示目的的连词“以”用法如何,这里没有涉及。表示目的时,“以”字前边一般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以”字前边是主谓短语。“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战国策·燕策三》)中,“以”字前边是动词。“以”字后面一般是动词或介宾短语等。如:“齐以公子首献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以”字后边是动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过秦论》)中,“以”字后边是介宾短语。“以”字有时也可以省略不用。如:“(田)单以虚名抚其民。”(《战国策齐策一》)中,“以”字可省略不用。这种用词法到了汉以后逐渐消失。到了魏晋以后,“而”字逐渐成为表示转折、并列、承接、修饰等关系的连词。以上所述是文言文中“而”字的基本用法。不过还要注意,“而”字在近代汉语中应用很广,用法也很多。如果掌握了近代汉语中的用法,对阅读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