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被子的故事PPT
《半条被子》是一个红色经典故事,一般认为是红军长征途中,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半条被子》是一个红色经典故事,一般认为是红军长征途中,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共产党和红军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下面是这个故事的详细内容:半条被子的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故事背景沙洲村是一个“马日事变”后留下的一个“烂泥湾”,一下雨,路上都是稀烂的淤泥,一脚踩下去,能把脚脖子陷进去。而且到处是荒山野岭,土地贫瘠,当地人一年到头只能靠雷公山的山货艰难度日。在“马日事变”后,当地村民生活更是每况愈下。在这种情况下,村民只要有点本钱或有一把力气,都成群结队往南走,找活路、寻出路。青壮年都走了,留下的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小孩。他们一到冬腊月,只能守着一堆柴禾烤火。没有炭火,就用枯树枝烧上一碗开水对付一天。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经常来村里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一看见他们就胆战心惊。稍不注意说错话或做事不对劲,都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在这个时期的老百姓心目中,共产党、红军与国民党、白军是有天壤之别的。老百姓看见红军就是一种亲切的感觉。故事经过1934年11月26日,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后,兵分两路前进。左翼部队沿郴县、宜章小道挺进;右翼部队沿着崎岖山路绕道而行,避免打国民党的主力。两个纵队分别从陈家洞子出发经由八大排、燕子洞向南挺进。当天晚上红军进驻沙洲村。沙洲村方圆几公里都没有人烟,只有一户人家在村子的中间位置。这家主人姓徐名解秀,是个“单身汉”,30多岁仍未成家。屋内住着祖母、母亲、徐解秀及他的一个远房表弟共4人。房子是土砖房,看上去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堂屋内用两块木板支撑着一扇门来挡住隔壁房间的楼板;左边的一间用竹片和杉树皮覆盖着墙壁。一走进堂屋,迎面墙上挂着先祖遗像及先人灵位。堂屋内左边放着一个盛粮食的橡木柜子,还有几条凳子和一张四方桌。右边是一张用于纺织的案板桌。所谓案板桌其实就是一块杉木板和几块木方搭在两张长条凳上的简易桌子,这是徐解秀母亲劳作的地方。除此外还有烧饭的灶台、烤火的火塘、睡觉的床铺等几样家什了。徐解秀家的房屋在当地算是条件较好的了。红军长征经过此地时一般住在老百姓的柴房里或稻草堆里。当晚女红军在她家住了下来,这使徐解秀一家及村民很高兴,因为她们都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穿着普通士兵服装的年轻小伙子组成的军队。这支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完全不一样:说话和气,待人热情、平易近人;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白天黑夜都睡在老百姓家里不扰民;打仗勇敢、精明能干……当晚她们睡在徐解秀家的稻草堆上过了一夜。第二天清早起来准备出发时,一名女红军战士走到徐解秀家厨房里准备烧开水喝。徐解秀的母亲站在一旁见这位女红军没东西烧开水时便主动说:“我这里有柴禾。”这时女红军很感激地向她说了声谢谢后就去野外采集了几片枯枝拿着走进了厨房将枯枝放在地上然后用手掌把这几片长约5厘米~6厘米的枯枝片捏碎后平铺在灶台里上面盖了一些枯草后便点火烧开水喝当她烧完开水后还将水倒进大碗里端到正在与徐解秀祖母聊天的两位女红军战士面前亲切地说了声“请喝水”后才离开厨房端起自己的洗脸盆和一位中年妇女说起了道别的话语后迈着轻盈步伐迎着初升的太阳与自己的战友会合去了下午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