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泽慧PPT
何泽慧(1904年3月28日—1997年6月29日),女,籍贯山西灵石,江苏苏州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获得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物...
何泽慧(1904年3月28日—1997年6月29日),女,籍贯山西灵石,江苏苏州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获得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40年进入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1946年,何泽慧和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泡利等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是第一位提名的女性中国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永远的物理学家”“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早年经历何泽慧出生名门望族,祖籍山西灵石,其父何澄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曾担任过孙中山的卫队长,但因思想先进、正义而惨遭清廷迫害,被迫从军而辗转苏州落户;何泽慧的母亲姓王,乃山西太原王姓大家族之女。1904年3月28日何泽慧生于河北灵寿县北关王家胡同,在太原出生并度过了童年。这个被后人称为“科学之家”的家庭,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较高的社会声望。1913年,何泽慧进入太原市山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附小读书,两年后进入太原市第一女子中学。在中学时期,何泽慧不仅掌握了英文和日文,而且树立了科学救国的理想。1923年,何泽慧顺利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物理研究1930年毕业后到天津南开中学担任女教师。1934年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公费留学生,成为中国第一批物理学女博士之一。1938年毕业后何泽慧远赴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弹性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主任是弹道学专家普朗特教授。何泽慧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才智深得普朗特教授的赞赏。普朗特教授让何泽慧继续攻读实验弹道学、气体力学、气体运动论等课程,并指导她完成了论文《正则波法研究水表面波的衰减与折射》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由于学业成绩优秀,她还荣获了“特许工程师”证书。 何泽慧对光有穿透力的能力感到新奇与迷醉,在短暂的光谱专业工作之后,她开始涉足一个未知的新领域:弹性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就是现在地球物理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地球动力学的前身。在这个未知领域中,何泽慧用光着脚板爬山的精神攀登着科学的阶梯。在几年的时间里,她先后发表了《天体测量仪器及计算方法》等论文,同时还获得“柏林大学银质奖章”。 正当她准备继续深入研究时,“二战”爆发了,柏林市内经常遭到空袭,实验室和住房都受到很大破坏,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了不给德国法西斯效力,为了避免自己研究的技术用于战争,何泽慧毅然决定回国报效祖国。 1940年她回到昆明,在昆明创建了第一个静电加速器实验室。 1945年她到美国进修、考察核物理近两年,其间曾与钱三强结为伴侣。回国后从事核物理研究工作。 1948年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她的这个博士学位是“弹性力学”专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带着3个幼小的孩子和德国丈夫回到祖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担任研究员或副主任等职务,一直从事核物理研究工作。她最早从事高能物理新现象的研究及宇宙线的观测。1960年中子物理研究室成立后从事中子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文革”期间她遭受迫害,“文革”结束后恢复工作后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成果奖)。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8年7月获“七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集体)。家庭生活何泽慧的丈夫是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钱学森的堂弟),两人于1946年在法国结婚。何泽慧和钱三强志同道合、互敬互爱、相互支持、相濡以沫三十余载的模范爱情和幸福婚姻为我国科技界传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