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登庐山鉴赏PPT
七律·登庐山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一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
七律·登庐山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一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此诗最早发表于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人民日报》。这首诗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号。一九五九年七月,毛泽东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庐山会议。他当时为寻求避暑,住在山上庐山宾馆。此诗反映了当时毛泽东的豪情壮志。这首诗的首联“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就气势磅礴地写出了庐山的雄奇壮丽。“飞峙”一词,把静卧的庐山写活了,仿佛它猛一下飞到了大江边,十分壮观。同时,诗人又运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由远及近,由江及山,从大江之滨一下子跳到山上,人在“跃上”时,眼前出现了“四百旋”的盘旋山路。一个“跃”字,把诗人登山的急切心情完全写了出来。颔联“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承“登庐山”题,写极目远眺。“冷眼”二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诗人站在山头,远望世界,也写出了他心头的怒火。诗人当时正面对大跃进的浮夸风和“反右倾”的错误,内心十分气愤。但诗句写得含蓄委婉,不露声色。“热风吹雨”句,借眼前景物,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颈联“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写庐山周围景色。上句写山,以云横衬托山高,以黄鹤衬托山险;下句写水,以浪下衬托江宽,以白烟衬托浪急。一个“浮”字,写出了云雾的轻飘,一个“起”字,写出了白烟的升腾。这样,就把静的山和急的水写活了。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诗人由眼前的庐山美景,想到了古代的著名隐士陶渊明。陶渊明因为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辞官归隐。他写了一篇著名的《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结尾二句,就是化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意思是说:陶渊明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恐怕也要到庐山来开垦田地,种植庄稼了。这里,诗人暗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全诗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既描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又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极抑郁的心情。诗人以景寄情,表现了自己愿远离喧嚣,超脱现实的心情。整首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和昂扬奋发的精神,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诗人站在大江之滨,眼望庐山,感慨万端。首联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庐山的高峻雄奇,气势非凡。诗人登上山顶,极目远望,四周群山俯伏,大江奔腾,形势十分壮观。颔联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和昂扬奋发的精神。颈联写庐山景色,诗人居高临下,极目远眺,只见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长江滚滚,烟波浩渺,一幅壮丽雄浑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尾联借古讽今,抒发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全诗气势恢宏,意境高远,体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和昂扬奋发的精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洞察。通过描绘庐山的美景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和态度。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和关注。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也非常高。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庐山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寓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诗歌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内涵。此外,诗人还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和韵律,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这首诗是一首非常优秀的七律作品,它展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洞察。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也非常高,它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庐山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寓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诗歌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内涵。这首诗不仅具有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它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历史背景下的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的交织。这首诗写于1959年,正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大跃进”时期,整个国家弥漫着一种空前的热情与干劲。而庐山会议,作为这一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对全党全国的一次重要动员和部署。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登上庐山,远眺长江,心潮澎湃。他的心中既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有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定信念。同时,他也敏锐地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困难和挑战。诗中的“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既表达了他对国际形势的冷静观察,也反映了他对国内形势的深刻认识。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艺术角度来看,《七律·登庐山》展现了毛泽东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首先,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将庐山的雄伟壮丽和长江的浩渺烟波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一山飞峙大江边”的“飞峙”二字,既写出了庐山的巍峨高耸,又赋予了它一种动态的美感。其次,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寓言,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诗歌中。如“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句诗化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最后,诗人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上也下足了功夫。整首诗押韵严谨,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诗人在诗句的安排上也颇费心思,使得整首诗既有章法可循,又不失灵动与变化。结语《七律·登庐山》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历史的记录。它反映了毛泽东在那个特殊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同时,这首诗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今天读来,它仍然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