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内容讲解PPT
《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著名赋作,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这篇赋作与《赤壁赋》被誉为姊妹篇,但与前篇...
《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著名赋作,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这篇赋作与《赤壁赋》被誉为姊妹篇,但与前篇纯写江上泛舟不同,后篇记游,以登岸履险为主,也没有谈玄说理的内容。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文章结构文章开头,苏轼描述了一个美好的夜晚,月色皎洁,清风吹拂。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此良夜何?”这样的夜晚应该如何度过呢?这个问题为整篇赋作定下了基调。接着,苏轼和他的两位客人一同出游,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他们看到了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苏轼感叹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然后,苏轼描述了自己的探险经历,他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最后,苏轼回到了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这时,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他们的船向西飞去。这个孤鹤的形象成为了整篇赋作的点睛之笔,它象征着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让人感到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在赋作的结尾部分,苏轼还描述了自己梦醒后的情景。他开门寻找那只孤鹤,但夜色茫茫,不见其处。这个结尾既呼应了开头的提问,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怅然若失的苦闷。主题思想《后赤壁赋》以月夜游赤壁为中心内容,通过苏轼的探险经历和孤鹤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赋作中的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而孤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的意象,它代表着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整篇赋作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苏轼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同时,这篇赋作也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堪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艺术手法与文学价值《后赤壁赋》在艺术手法上体现了苏轼散文的卓越成就。他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既富有节奏感,又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样的句子,既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色,又展示了苏轼高超的语言艺术。同时,苏轼还善于通过具体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段文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苏轼探险的过程,还隐喻了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敢。《后赤壁赋》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这篇赋作以其深邃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这篇赋作不仅展示了苏轼高超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乐观、豁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了无数读者在困境中坚持信念、勇往直前。总的来说,《后赤壁赋》是一篇兼具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哲学价值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美奇幻的赤壁夜景,还通过苏轼的探险经历和孤鹤的形象,传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这篇赋作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一部能够启迪人心的精神之作。结语《后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经典之作,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精神风貌。这篇赋作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一部能够启迪人心的精神之作。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乐观、豁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和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