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家庄丝弦PPT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末,流...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末,流传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区。石家庄丝弦被誉为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在河北地方剧种中占有较高地位,素有“昆高丝乱不分家”和“一昆二高三丝弦”之说。历史渊源丝弦戏据传年代久远,但由于丝弦戏属于纯粹的农民戏,一直在民间生存,所以相关资料,尤其是官方资料匮乏,很难对丝弦戏形成的具体年代作出确切的界定。然而,从有限的相关资料和丝弦剧种特点的演变考察分析可以推断,丝弦戏的产生年代最迟不会晚于明朝末年。丝弦在解放前曾流行于河北省的中南部地区和保定东部地区,而且还遍及到山西省晋中东部以及雁北地区。艺术特色石家庄丝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丝弦音乐属弦索声腔,有各种音乐曲谱五百多支,各类伴奏曲牌一百多种,分官腔、越调两大部分。官调曲牌多为长短句,以【耍孩儿】为代表;越调曲牌多为对偶句,以【三道腔】、【罗罗】为代表。丝弦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乐器包括弦索、月琴、大三弦、小三弦“四架弦”,武场乐器包括板鼓、大筛锣、大铙、哑钹等。丝弦的脚色分生、旦、净、丑诸行,其表演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较大,刻画人物细腻传神,带有浓厚的泥土气息。丝弦戏的表演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观众喜爱。保护与传承2006年5月20日,石家庄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0。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获得“石家庄丝弦”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这些保护措施的实施,为石家庄丝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尽管石家庄丝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传承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传统戏曲的观众群体逐渐缩小,丝弦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市场压力。另一方面,丝弦戏的传承需要专业的演员和乐队,而当前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也制约了丝弦戏的传承和发展。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石家庄丝弦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戏曲从业者共同努力。政府可以加大对丝弦戏的保护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社会各界可以加强对丝弦戏的宣传和推广,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戏曲从业者则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和表演技巧,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喜爱丝弦戏。总之,石家庄丝弦作为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我们应该加强对它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