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在德国的发展PPT
德国汉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历了二战期间的严重挫折,然后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逐渐复兴,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德国汉学的研究领域也从传统的古文...
德国汉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历了二战期间的严重挫折,然后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逐渐复兴,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德国汉学的研究领域也从传统的古文字学、文学、哲学扩展到了社会、经济、近代史、现代文学等各个领域。德国汉学的起源20世纪初,汉堡大学(University of Hamburg)率先在德国设立了第一个汉学学科,标志着德国汉学的诞生。这一时期,德国汉学界的代表人物有卫礼贤(Richard Wihelm)和福兰阁(Otto Franke)等,他们积极推动了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广泛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德国汉学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汉学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汉学家的大量流失,德国汉学几乎陷入了停滞状态。德国汉学的复兴与多元化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起,德国汉学界开始重整旗鼓。慕尼黑大学(University of Munich)等高校陆续开设了中文课程,形成了包括汉堡学派、慕尼黑学派和莱比锡学派在内的多元化研究格局。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卫希圣、佛尔克、拉契涅夫斯基、傅兰克等。他们的研究不仅涵盖了中国的各个领域,也体现了德国汉学界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德国汉学的研究领域德国汉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古文字学、文学、哲学、社会、经济、近代史、现代文学等。其中,德国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尤为深入,为德国乃至世界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历史的宝贵资料。德国汉学界的杰出代表傅兰克(Otto Franke)他早年来华,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从事翻译和领事工作。后来,他转任汉堡大学和柏林大学的汉文教授,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他的著作《中华帝国史》等为德国乃至世界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历史的宝贵资料卜松山(Karl-Heinz Pohl)他在特里尔大学任教期间,致力于中国哲学史、伦理学以及中西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他的著作《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和《全球化语境里的中国思想》等,都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他还积极推动中德学术交流,通过翻译和介绍中国文学作品,增进了德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德国汉学的现状如今,德国汉学已经成为西方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汉学家们不仅在人员数量和学术质量上与英美汉学、法国汉学相媲美,而且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们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为德国乃至世界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中国的视角。总之,德国汉学经历了从起源到复兴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和广泛的研究领域。德国汉学家们的卓越成就和不懈努力,为德国汉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汉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