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著名爱国人士PPT
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波折与奋斗的历史。在这个时期,许多爱国人士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独立、民主和进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不仅成为了后人学习...
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波折与奋斗的历史。在这个时期,许多爱国人士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独立、民主和进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不仅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也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林则徐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这一行动不仅展示了林则徐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也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树立了榜样。戚继光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出身将门,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1555年调浙江抵抗倭寇,他招募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为抗倭主力。1561年在台州大胜倭寇,次年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解除东南倭患。1567年调往北方镇守,1548年从浙江义乌募集矿工和农民,编练戚家军。自戚家军成立开始,他率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10余年,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邓世昌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名将,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为国捐躯。1894年9月17日中日黄海大战时,邓世昌任“致远”舰管带。在舰伤弹尽危急时刻仍指挥若定,命舰冲向日舰“吉野”号,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遇日本鱼雷,与全舰宪兵一同牺牲。谥“壮节”,追赐太子保衔。徐锡麟徐锡麟(1873年12月17日—1907年7月6日),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清末革命党人。徐锡麟是安徽巡警处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在安庆策划并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安庆起义。他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虽然起义最终失败,徐锡麟被捕并慷慨就义,但他的英勇事迹永远铭刻在了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秋瑾秋瑾(1875年—1907年),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烈士,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秋瑾早年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她在浙江绍兴等地组织起义,但最终失败被捕。在狱中,她坚持革命信念,写下了许多充满斗志的诗歌和文章。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年仅32岁。谭嗣同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篇章。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杰出人物,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同推动了中国近代的维新运动。他主张改革政治制度,提倡科学和文化,并致力于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然而,由于维新运动的失败,谭嗣同被捕并判处死刑。他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和热爱。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陈天华陈天华(1875年-1905年),字星台,号楚魂,湖南新化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无政府主义者。他早年留学日本,深受民主思想影响。回国后,他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运动,并发表了许多激励人心的文章和演讲。陈天华以笔为剑,用犀利的文字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呼吁人民奋起反抗。他的著作和演讲深深影响了当时的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然而,由于革命运动的失败,陈天华感到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他的牺牲精神令人敬佩,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钱学森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汉族,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钱学森早年在美国留学并从事科研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在得知新中国的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选择回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军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提高中国的粮食产量和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还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四光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