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秀山花灯背后的民族故事PPT
重庆秀山花灯,这一流传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古老民俗活动,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土家族和苗族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秀山花灯背后蕴含着丰富的...
重庆秀山花灯,这一流传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古老民俗活动,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土家族和苗族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秀山花灯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故事,这些故事与土家族和苗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展现了这两个民族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和生活智慧。秀山花灯的起源与发展据《秀山县志》记载,秀山花灯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发展于明代土司制度确立时期。最初,秀山花灯源于汉族的“灯儿戏”,后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的艺术形式。在元代以后,秀山花灯被称为“跳团团”,明代时逐步传至周边县,并从黔北一带进入川南,最后到达云南。在秀山建县后,清乾隆年间吸收了外来音乐,正式更名为“花灯”。清末民初,秀山花灯得到了官方的正式命名和推广。秀山花灯的文化特征编曲秀山花灯最初以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后来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复杂的剧目时,吸收相关曲调并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此外,秀山花灯戏的曲调还包括各种民歌小调,这些曲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动律花灯戏演出非常注重舞蹈,花灯舞蹈的基本动律特征是“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崴步是花灯“舞步”的基础,腰、胯的扭动要配合膝盖左右曲伸,胯的扭动幅度要大。花灯的各种“崴步”往往与一定的人物性格相对应,如“正崴”的朴实大方,“女反崴”的抒情悠然等。秀山花灯的表演程序秀山花灯的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设灯堂、启灯(请灯)、跳灯、辞灯四个环节。设灯堂是带有浓厚传统仪式的表演活动,花灯班在出灯前都要设灯堂,供奉“金花小姐”、“银花二娘”神位,祈求跳灯人诸事顺利,平安吉祥。启灯仪式结束后,花灯班就可外出跳花灯了。跳灯是秀山花灯的主要演出活动,花灯班在接灯人家的堂屋、院坝跳,表演各种花灯歌舞和小戏。辞灯则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花灯班在河边坝子举行辞灯仪式,祭拜神灵,演唱《送灯调》,祈求一年平安。秀山花灯的民族故事秀山花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反映和文化的传承。在秀山,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花灯戏班,正月初二戏班先在本村请灯、祭灯,然后挨家挨户去跳花灯。这些花灯戏班不仅是艺术的传播者,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讲述者。他们通过表演花灯歌舞和小戏,向观众传递着土家族和苗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两个民族。总的来说,重庆秀山花灯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故事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反映和文化的传承。通过欣赏秀山花灯的表演,我们可以感受到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的智慧、才情和创造力,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两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