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毓秀PPT
顾毓琇(1902年12月27日—1989年3月3日),男,江苏省无锡人。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清华大学教...
顾毓琇(1902年12月27日—1989年3月3日),男,江苏省无锡人。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清华大学教授、电机系主任,兼中央大学教授、电机系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理事长、中国电机工业界泰斗,被誉为“电机王”,民进中央名誉主席和中央常委、民进上海市委名誉主委、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早年经历顾毓琇,1902年12月27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父亲顾韧臣,母亲王太夫人。顾毓琇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第五。自幼受到母亲的良好教育,5岁时即进私塾读书,6岁入无锡玉祁镇国民小学。1915年入无锡第三高等小学(以英语教育著称)。1918年7月赴美留学,入中学念书。1921年中学毕业,秋季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机系学习。科学报国顾毓琇1922年以优异成绩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他发表了《四次方程通解法》及《微分式的极限及其求法》。夏季,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秋季,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顾毓琇选择电机工程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专业,是和他的爱国热忱分不开的。当他在美国求学期间,看到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多受欺凌,于是激发了他“科学救国”的抱负。学术成就顾毓琇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近百篇科学论文。其中《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会刊》在创刊号上登载了他的论文《交流电整流和滤波的物理过程》。他在这一论文中详细地讨论了交流电整流和滤波的物理过程,特别着重滤波器的设计和运行中的主要因素。此外,他还著有《电机学基础》《电信概要》《电化教育讲话》等书。教育理念顾毓琇认为:“教育有二大要素: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他在就任中央大学校长时曾说过:“办好大学,除少数必须从国内一流水准的专家中聘任校长之外,其它副校长及各院院长应尽可能延聘欧美留学生中有成就者来主持。”顾毓琇在主持中央大学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他常说:“师资为大学教育之根本,师资不充实,根本就不可能建立学术水平高的大学。”因此他很重视延聘国内外的名学者来校任教或讲学。顾毓琇不仅对各主要系科教师队伍的建设极为重视,而且对各旁系及研究所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极为关注。政治生涯1945年春夏之交,顾毓琇被任命为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兼战时教育行政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党发动内战时,他坚主和平民主办学方针。为顺应历史潮流,顾毓琇积极推动召开“上海各大学教授座谈会”,成立上海各大学教授联合会(简称“大教联”)。顾毓琇被推举为“大教联”主席。上海“大教联”成立后,积极推动上海各大学进行民主改革,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上海学院。“大教联”成立不久,国民党特务开始注意并监视这个组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大教联”经过讨论决定派代表与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并得到指示后,于1947年春解散,“大教联”解散后顾毓琇离开了教育部并应邀到清华大学任工学院院长兼电机系主任。晚年生活顾毓琇回到北京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除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外还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但一段时间后,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多和过于频繁的社会活动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也干扰了他科研任务的完成和出国访问等预定计划。“文革”开始后他受到冲击并被关进“牛棚”。他的科研工作被迫中断。他被监护在原清华大学二号楼的一间房子里长达三年之久。“文革”结束后他的生活和工作才得以恢复。顾毓琇恢复工作后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科研工作。他认为,“一个科学家不能没有实验室”。于是他开始规划建立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工程系微波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清华微波专业实验室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同类学科中的主要实验室之一。在完成实验室建设任务后他才着手准备他的著作《宏观电磁场论》。这本书是他对物理学中的电磁场理论多年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