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昌PPT
吉鸿昌(1895年3月18日—1934年11月24日),字世五,原名吉恒富,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国民党绥远都统、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
吉鸿昌(1895年3月18日—1934年11月24日),字世五,原名吉恒富,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国民党绥远都统、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第30军军长、抗日同盟军总司令、第八路军第120师师长、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国民党军长官训练团总团长等职。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并遭逮捕,后引渡到北平军分会。11月28日,经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吉鸿昌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将领和抗日名将。在党的早期历史上,吉鸿昌是一位从旧军人出身转向革命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他早年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军任营长,因勇敢善战而闻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坚决执行党的指示,率部起义,在党的帮助下组成了抗日同盟军,英勇作战,扭转了抗战被动局面。吉鸿昌以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努力工作,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掩护党的大批干部和革命群众转移,为党为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吉鸿昌从一个旧军人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了一生。他信仰坚定、忠于党、忠于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誓言。早年经历吉鸿昌出生于1895年3月18日,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人。其家道小康,父亲吉筠亭热心教育和乡梓公益事业,曾担任县里的“团总”,在地方上颇有名望。吉鸿昌自幼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父亲行医收入菲薄,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自幼就跟着父亲学医。1908年入县立高等小学读书。此时国内第二次革命高潮声势浩大。在进步教师张海峰、宋修德等人的影响下,年轻的吉鸿昌开始产生了朴素的阶级觉悟和反抗意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欺侮中国,他常和同学们一起上街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13年秋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当兵,开始了他人生旅途中的锻炼和军事生活。他吃苦耐劳、作战勇敢,当排长时因不允假钱与当官的闹事而险些被枪毙;升连长后则变得严谨、认真了。此后十多年他由连长而营长而团长而旅长而师长,一步一步地升迁。随着地位的变化,他对国民党高层的腐败、军中黑暗现象及旧军队的习气有了深入的认识。1920年9月曾入“陕西陆军讲武堂”受训;1924年以后又到北京南苑航空学校学习飞行;后来又去张家口任冯玉祥的陆军检阅使署高级参谋、教导旅旅长等职。这一时期他曾赴泰山动员冯玉祥参加孙中山组织的护国军政府;又出访苏联考察军事教育;并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不少启发和教育。1926年9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口战役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任国民联军第2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议长和绥远都统特急参谋兼十一军军长等职。投身革命北伐战争时期,吉鸿昌在总司令部任参谋长和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等职。因对蒋介石的卖国行径极为愤慨而向冯玉祥提出要“赶走蒋介石”的建议;又联络与发动旧部李纯华及第8方面军副总指挥鹿钟麟等反对蒋介石;并与共产党人南汉宸等来往商谈联合反蒋等问题。不久冯玉祥下野并出洋就医使吉鸿昌失去直接向冯请示的机会;又加上其妻极力反对及东北易帜等内外因素的刺激。使他采取了消极避世的办法:一是不问政治专心经商;二是约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