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泄泻PPT
经行泄泻,是指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大便泄泻,经净泻止,呈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又称“经来泄泻”。相当于西医学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之腹泻者。病因主要机制是...
经行泄泻,是指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大便泄泻,经净泻止,呈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又称“经来泄泻”。相当于西医学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之腹泻者。病因主要机制是脾虚肾弱。每逢行经,气血下注胞宫,致脾肾益虚,失于固摄,或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浊下注,或肾虚不能温煦脾阳,水湿不化,泄泻而作。常见分型有脾虚和肾虚。脾虚素体脾虚气弱,经行时气血下注胞宫,脾虚益甚,运化失职,水湿下注,发为泄泻肾虚素体肾虚,或房劳多产伤肾,经行之际,肾虚益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脾失健运,水湿并走大肠,发为泄泻临床表现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泄泻,经净泻止,呈周期性发作。伴有神疲肢软,脘腹胀满,饮食减少,或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增多。苔薄白,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濡缓或沉细。诊断依据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泄泻,经净泻止,呈周期性发作伴有神疲肢软脘腹胀满,饮食减少,或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增多等症状苔薄白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濡缓或沉细鉴别诊断1. 急性肠炎常有饮食不洁史,腹痛腹泻较剧烈,大便量多,呈水样或黏液脓血样,臭秽,无周期性发作特点,大便常规检查有脓细胞、红细胞,大便培养有致病菌生长。2. 慢性结肠炎以长期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症,无周期性发作特点,结肠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性溃疡,或有息肉形成。辩证施治1. 脾虚证主要证候:经行之际,大便泄泻,脘腹胀满,神疲肢倦,食少纳呆;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舌淡苔白,脉濡缓。证候分析:脾虚气弱,经行之际气血下注胞宫,脾虚益甚,运化失职,水湿下注,故大便泄泻,脘腹胀满;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肢倦,食少纳呆;脾虚不能摄血,冲任不固,故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舌淡苔白,脉濡缓,也为脾虚之象。治疗法则:健脾渗湿,理气调经。方药举例: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肉、砂仁、薏苡仁、桔梗若脾虚甚而泄泻不止者,加炮姜炭、煨木香以温中止泻;若脘腹胀满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消胀;若大便溏薄者,加扁豆花、炒车前子以化湿止泻。2. 肾虚证主要证候:经行之际,大便泄泻,或五更肾泻,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形寒肢冷,夜尿多;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候分析:素体肾虚,经行之际,肾虚益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脾失健运,故大便泄泻,甚或五更肾泻;肾虚精亏,故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肾阳虚衰,不能温养外府,则形寒肢冷;肾虚膀胱气化失职,故夜尿多;肾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也为肾虚之征。治疗法则:温肾扶阳,健脾止泻。方药举例:健固汤(《傅青主女科》)。白术(土炒)、巴戟天(盐水浸)、肉豆蔻(面煨)各30g,人参9g,山药(炒)15g,白芍(酒炒)6g,车前子(酒炒)3g若泄泻不止者,加补骨脂、益智仁以温肾止泻;若形寒肢冷者,加附子、炮姜以温阳散寒;若腰膝酸软者,加杜仲、续断以补肾强腰。预防与调护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以减轻经行泄泻的发生节饮食经前和经期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以免损伤脾胃,导致泄泻适劳逸经期不宜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耗伤气血,加重泄泻症状避外邪经期注意保暖,避免感受外邪,特别是避免腹部受凉,以免诱发泄泻调经带如有月经不调或带下病者,应及时治疗,以免因冲任失调而加重泄泻症状其他疗法1. 针灸疗法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中脘、脾俞、肾俞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健脾益肾,调气止泻。2. 推拿疗法通过推拿腹部和腰背部,可以调和气血,温通经络,缓解泄泻症状。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按揉、摩腹、捏脊等。3. 敷脐疗法可选用一些具有温中散寒、健脾止泻作用的中药,如丁香、肉桂、吴茱萸等,研末后用醋或生姜汁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纱布固定,每日更换一次,连用数日。预后经行泄泻的预后一般良好,多数患者在经过适当的治疗和调护后,症状可得到缓解或消失。然而,若患者体质虚弱,或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则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及时治疗并加强预防调护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语经行泄泻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发生与脾虚肾弱密切相关。在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药,并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同时,加强预防调护也是预防经行泄泻的重要措施。通过综合治疗和预防调护,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上是对经行泄泻的详细阐述,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依据、辩证施治、预防与调护、其他疗法、预后等方面。希望对患者和医生有所帮助。同时,也提醒广大女性朋友注意自身健康,如出现经行泄泻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调护。现代医学认识现代医学对于经行泄泻的认识,多将其归类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一部分。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指在月经前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情感上的症状,这些症状在月经来潮后会自然消失。其中,泄泻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现代医学认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神经递质异常、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在经期前,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特别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波动较大,这可能导致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受到影响,从而引起泄泻。此外,心理社会因素如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可能加重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症状,包括泄泻。因此,现代医学在治疗经行泄泻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注重心理调适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经行泄泻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辩证施治,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精准治疗。而现代医学则注重病因的明确和症状的缓解,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等方式,快速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经行泄泻时,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激素水平检测、影像学检查等,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为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自我调护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合理饮食经期前和经期期间,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均衡。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泄泻症状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以尝试进行深呼吸、瑜伽等放松训练,以缓解情绪压力注意保暖经期期间,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可以使用暖宝宝、热水袋等物品进行热敷,以缓解腹部不适定期检查如有疑虑或症状持续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总之,经行泄泻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自我调护等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醒广大女性朋友注意自身健康,积极预防和治疗经行泄泻等妇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