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位PPT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及其简要描述。请注意,穴位是中医理论的一部分,它们的位置和用途可能会因不同的中医理论或学派而有所差异。以下信息仅供参考,如果需要使用这...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及其简要描述。请注意,穴位是中医理论的一部分,它们的位置和用途可能会因不同的中医理论或学派而有所差异。以下信息仅供参考,如果需要使用这些穴位进行自我治疗或按摩,请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常用穴位列表1. 头面部穴位百会穴(Dǔntāi)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功效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升阳举陷神庭穴(Shéntíng)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功效镇静安神,清头散风,降逆平喘太阳穴(Tàiyáng)位置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功效清肝明目,通络止痛印堂穴(Yìntáng)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功效明目通鼻,疏风清热,宁心益智睛明穴(Jīngmíng)位置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功效疏风清热,通络明目2. 胸腹部穴位中府穴(Zhōngfǔ)位置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功效肃降肺气,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泻肺热膻中穴(Dànzhōng)位置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功效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化痰,和胃降逆神阙穴(Shénquè)位置脐窝中央功效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关元穴(Guānyuán)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功效培补元气,导赤通淋,强壮少腹3. 背部穴位大椎穴(Dàzhuī)位置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功效清热解表,截虐止痫,振奋阳气,通阳散寒肺俞穴(Fèishū)位置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效调补肺气,补虚清热心俞穴(Xīnshū)位置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效宁心益智,调神养心肾俞穴(Shènshū)位置在背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效益肾助阳,强腰利水4. 上肢穴位肩髃穴(Jiānyú)位置肩部,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功效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曲池穴(Qūchí)位置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功效清热解表,散风止痒,消肿止痛,调和气血合谷穴(Hégǔ)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功效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内关穴(Nèiguān)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功效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和胃降逆,止痛5. 下肢穴位环跳穴(Huántiào)位置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功效祛风化湿,强健腰膝委中穴(Wěizhōng)位置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功效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承山穴(Chéngshān)位置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功效舒筋活络,壮筋补虚涌泉穴(Yǒngquán)位置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功效散热生气,醒神开窍,交通心肾结语以上穴位是中医中常用的一些穴位,它们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具有不同的功效和作用。了解和掌握这些穴位,对于自我保健和辅助治疗具有一定的帮助。然而,由于人体穴位众多,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这些穴位进行自我治疗或按摩时,请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同时,也建议读者通过专业书籍或课程学习,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医穴位的知识和技巧。常用穴位列表(续)6. 腰骶部穴位命门穴(Mìngmén)位置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功效培元固本,强健腰膝肾俞穴(Shènshū)位置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效补肾助阳,调节生殖功能大肠俞穴(Dàchángshū)位置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效调肠通便,理气止痛7. 下肢穴位(续)昆仑穴(Kūnlún)位置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功效舒筋活络,清热安神太溪穴(Tàixī)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功效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三阴交穴(Sānyīnjiāo)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功效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涌泉穴(Yǒngquán)(已提及,但可再次强调其重要性)位置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功效醒脑开窍,交通心肾,引火归元8. 耳部穴位耳门穴(ěrmén)位置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功效开窍聪耳,泄热活络听会穴(tīnghuì)位置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功效开窍聪耳,舒经活络神门穴(shénmén)位置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功效镇静安神,止痛止痒9. 足部反射区虽然足部反射区不同于传统穴位,但它们在现代的足部按摩疗法中非常常见,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肾上腺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第二、三跖骨体之间,距离跖骨头近心端一拇指宽功效调节肾上腺分泌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腹腔神经丛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足底第二至第四跖骨体下方,分布在肾反射区的两侧功效调节腹腔内器官功能,促进腹部血液循环肾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足足底板的正中间,在肾上腺反射区的下方功效调节肾脏功能,促进尿液排泄结语以上列举的穴位和反射区是中医和足部按摩疗法中常用的一些点位。它们能够调节身体的功能,促进气血流通,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使用这些穴位和反射区进行自我保健或辅助治疗时,请务必咨询专业医师或按摩师的建议,确保安全和有效。此外,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按摩手法和注意事项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穴位和反射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常用穴位列表(续)10. 手部穴位合谷穴(Hégǔ)(已提及,但可再次强调其重要性)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功效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对于头痛、牙痛、咽喉痛等有很好的缓解作用鱼际穴(Yújì)位置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功效清肺泄热,利咽止痛。对于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等有一定的疗效劳宫穴(Láogōng)位置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功效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消肿止痛。对于心痛、心悸、癫狂、口疮、口臭等有一定的疗效11. 小腿穴位承山穴(Chéngshān)(已提及,但可再次强调其重要性)位置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功效舒筋活络,壮筋补虚。对于小腿痉挛、腰背痛等有很好的缓解作用飞扬穴(Fēiyáng)位置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功效联络表里,疏调气血。对于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疮等有一定的疗效12. 其他常用穴位列缺穴(Lièquē)位置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功效宣肺散邪,通调任脉。对于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头痛、项强、口眼歪斜等有一定的疗效照海穴(Zhàohǎi)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功效滋阴清热,调经止痛。对于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失眠、癫痫等有一定的疗效阴陵泉穴(Yīnlíngquán)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功效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对于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等有一定的疗效结语穴位是中医学中独特而重要的治疗资源,它们遍布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具有不同的治疗功效。通过按摩、针灸等刺激方法,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然而,穴位的使用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使用这些穴位进行自我保健或辅助治疗时,请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和指导。同时,学习和掌握正确的穴位刺激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穴位,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促进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