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登革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
百日咳概述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出现深长的鸡啼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
百日咳概述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出现深长的鸡啼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流涕、喷嚏、低热、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等,传染性极强。病因百日咳杆菌是百日咳的病原菌,属鲍特杆菌属,革兰染色阴性。该菌对日光、干燥、化学消毒剂等敏感,56℃30分钟或日光下直射1小时即可死亡,但耐低温,在-70℃可存活数年。临床表现百日咳的潜伏期一般为5-21天,平均7-14天。典型患者全病程6-8周,临床病程可分为三期:卡他期从起病至出现痉咳,一般1-2周。开始症状类似感冒,除咳嗽外,可有流涕、喷嚏、低热,也可只有干咳。当其他症状逐渐消失时,咳嗽反而加重,日轻夜重,渐呈痉咳状痉咳期一般为2-6周(或更长)。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本期特点。发作时咳嗽成串出现,咳十余声或数十声,直到咳出痰液或吐出胃内容物,紧跟着深长吸气,发出鸡鸣样吸气吼声。咳嗽剧烈时,可有大、小便失禁,双手握拳屈肘、双眼圆睁、面红耳赤、涕泪交流,头向前倾、张口伸舌、唇色发绀等,表情极其痛苦。轻者一日数次,重者一日数十次,以夜间为多。当奔跑、进食、受凉、烟熏、哭吵等均可诱发。发作前一般无明显预兆恢复期一般1-2周。咳嗽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不再出现阵发性痉咳。但若遇到诱发因素,还可引起痉咳出现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血象及病原学检查,可作出诊断。流行病学史2周内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临床特征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血象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分类自发病第1周末开始升高,痉挛期增高最为明显,白细胞总数可达(20~40)×10^9/L或更高,淋巴细胞占60%~95%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为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卡他期培养阳性率较高,痉咳期常阴性;荧光抗体染色法快速简便、特异性强,但敏感性略低,仅为细菌培养的8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百日咳杆菌抗原,阳性率可达95%以上治疗一般治疗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和适当温度、湿度,避免嘈杂和刺激。痉咳期给病儿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婴儿窒息时应即刻行人工呼吸,给氧,必要时给予止痉排痰。可用普鲁卡因静脉滴注,以减少窒息或惊厥,需同时注意心率和血压。有低钙、低血糖等时,予以对症治疗抗生素治疗卡他期4天内应用抗生素可减轻甚至不发生痉咳。进入痉咳期后,应用抗生素不能缩短百日咳的临床过程,但可以缩短排菌期和预防继发感染。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对于新生儿或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剂者应给予预防治疗,可用鼻内滴入或口服5天红霉素对症治疗痉咳期给予镇静剂可减少患儿因恐惧、忧虑、烦躁而诱发的痉咳。可给予氯丙嗪、苯巴比妥或地西泮等镇静剂。婴幼儿有窒息时应即刻行人工呼吸、给氧,必要时给予止痉排痰。可用普鲁卡因静脉滴注,以减少窒息或惊厥,需注意心率和血压。有低钙、低血糖等时,予以对症治疗预防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是预防百日咳传播的重要措施。隔离期限从发病时开始,为期40天。对密切接触者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症状,立即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百日咳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必要时可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应遮住口鼻,不随地吐痰。衣被要勤晒,玩具要常清洗消毒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混合疫苗(DPT),该疫苗由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免疫方法为出生3个月、4个月、5个月时各注射1次登革热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登革热通常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登革热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个临床类型。病因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与乙型脑炎病毒、黄热病病毒有交叉免疫反应。登革病毒分为四个血清型:登革病毒1型、登革病毒2型、登革病毒3型和登革病毒4型,四个血清型均可引起登革热。登革热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血液、唾液、尿液、泪液、汗液和粪便中,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健康人。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5-8天,长者可达14天。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热起病急,体温迅速升高至39-40℃,持续2-7天后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疼痛头痛、眼球后痛、骨关节痛、腰痛、肌肉痛,四肢酸痛、乏力等皮疹于病程3-6天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或出血疹等,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天。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其他症状可有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黄疸等,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是登革热的严重表现,可出现出血、休克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登革热的诊断。流行病学史在登革热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发病前14天内有过蚊虫叮咬史临床表现高热、疼痛、皮疹等典型登革热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束臂试验阳性。登革病毒核酸检测、登革病毒抗原检测、登革病毒抗体检测等病原学检查可确诊治疗登革热的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特殊治疗。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菜汤、果汁等,适量多饮水。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也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特殊治疗抗病毒治疗,如利巴韦林等。有继发细菌感染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预防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减少蚊虫孳生地,避免蚊虫叮咬。在登革热流行区旅行时,应穿长袖长裤,使用驱蚊液或驱蚊器,避免在树荫、草丛等户外阴暗处逗留。此外,接种登革热疫苗也是预防登革热的有效方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概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以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或工作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病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体是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属于病毒家族中的布尼亚病毒科。该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给人类,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等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临床表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也可达到21天。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起病急,体温迅速升高至38℃以上,可伴有畏寒、寒战等症状血小板减少多数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白细胞减少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减少,可出现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等症状多脏器功能损害部分患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心肌酶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