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侓长征PPT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创作背景1934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结束前夜,毛泽东翻越雪山后,感慨诗兴大发,写下此诗。诗歌赏析诗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直白的语言,高度的概括,把红军顶天立地、不畏艰难的英雄形象清晰地勾勒出来,同时也把红军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充分表达出来。它不仅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党中央指挥下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而且表现了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绵延不绝的五岭看成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反衬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两句诗是对红军战士蔑视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的生动刻画。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通过巧渡金沙江和大渡桥(即泸定桥)两场战役的生动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智勇双全。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中间汹涌奔流的大渡河,浪涛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渡江制造了极大的困难。但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气,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和大渡河,取得了长征途中的又一次伟大胜利。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也是全诗的高潮和结句。“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岷山,靠的正是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最后三句,写出了红军翻越雪山之后一片崭新的天地,同时预示了长征的结束。这首七律是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真实、生动、深刻的革命感受的集中体现,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革命军队在历尽艰险、战胜艰难的大无畏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全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无比光明的前途。影响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这首诗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的首联是全篇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从首联的“万水千山”开始,到尾联的“岷山”结束,以“万水千山”为红线贯穿始终,使人联想到红军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联想到红军长征胜利的喜人景象。热情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广为传颂,家喻户晓,已成为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