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障碍PPT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
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在社会适应上造成重大妨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渡时期,会遇到各种环境和心理适应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越来越受到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一)环境适应障碍环境适应障碍是指个体不能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或作用环境并与之取得平衡的状态。大学新生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环境适应问题。这种适应包括生活的适应、学习的适应、人际关系的适应等。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不良现象。例如,有的新生因不适应大学的集体宿舍生活而苦恼;有的新生因不能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和生活,而感到空虚和浪费时间;有的新生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或因受到某位同学的冷遇和排斥而苦恼不堪;还有的新生因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感到课程学习困难,压力重重。这些适应不良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如神经衰弱、强迫症、抑郁症等。(二)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指由于某些特殊的心理障碍,导致儿童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和数学障碍等。大学生的学习障碍主要表现在学习动力障碍、学习能力障碍和学习策略障碍三个方面。学习动力障碍主要是指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消极等导致学习行为障碍;学习能力障碍主要是指大学生由于某些特殊的心理原因或身心缺陷,导致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显著低下,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较差等;学习策略障碍主要是指大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能有效地利用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三)人际关系障碍人际关系障碍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发生功能失调、失调而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及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体验,导致人际交往发生障碍及人际关系紧张、失调、不和谐的状态。进入大学后,由于同学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彼此之间的观念、习惯等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果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很容易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异性之间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导致人际关系冲突。(四)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是指个体在情绪反应方面所出现的心理异常现象。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障碍主要有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也有个人性格特点和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因素。例如,面对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大学生往往会产生抑郁情绪;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大学生往往会产生恐惧情绪;面对他人的侮辱或伤害,大学生往往会产生愤怒情绪。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解和疏导,便会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五)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也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人格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从而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人际关系,也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社会角色,在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主要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攻击型人格障碍等。产生人格障碍的原因主要是早期家庭教育和童年经历等。例如,父母的过分溺爱容易导致子女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父母的过分严厉和粗暴容易导致子女形成攻击型人格障碍;父母的过分疏忽和冷淡容易导致子女形成分裂型人格障碍;父母的过分偏袒和纵容容易导致子女形成偏执型人格障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一)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因素。例如,社会竞争压力、就业压力、贫富差距、腐败现象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也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冲击;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缺陷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二)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方面的因素。例如,学校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同学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三)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气氛、教育方式、父母的性格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因素。例如,父母离异或分居容易造成子女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家庭气氛紧张或冷漠容易造成子女情绪不稳定和性格孤僻;教育方式不当或过分溺爱容易造成子女依赖性强和缺乏独立性;父母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不良容易造成子女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习惯。这些家庭环境因素会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四)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内部动力。主要包括个人的生理条件、性格特点、认知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因素。例如,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容易导致情绪低落和焦虑;个人的性格特点如内向、敏感、自卑等容易导致社交困难和人际关系紧张;个人的认知方式如偏见、固执、僵化等容易导致思维障碍和情绪失控;个人的价值观念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干预(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技能,增强心理自我保健意识。(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措施。学校应该对每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同时,学校还应该定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避免心理问题的发展和恶化。(三)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是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四)加强家校合作加强家校合作是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必要手段。学校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了解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及时向家长反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同时,学校还应该向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增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形成家校共同关注和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结论大学生心理障碍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来预防和干预。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加强家校合作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技能,增强心理自我保健意识,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