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PICC患者贴膜下药物性水泡的案例分享PPT
引言在医疗护理实践中,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已成为一种常见...
引言在医疗护理实践中,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尤其在需要长期输液或注射化疗药物的患者中广泛应用。然而,PICC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之一就是药物性水泡。本文将分享一例PICC患者贴膜下药物性水泡的案例,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病例描述患者XXX,男性,52岁,因肺癌接受化疗治疗。为便于药物输注,患者接受了PICC置管。置管后第三天,患者主诉置管部位疼痛,并发现贴膜下有水泡形成。护士立即查看患者,发现水泡直径约1cm,周围皮肤轻度红肿,无渗出。护理措施1. 评估与诊断首先,护士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评估,排除了其他可能导致水泡的原因,如感染、过敏等。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为药物性水泡。2. 水泡处理保护皮肤避免摩擦和刺激,保持水泡周围皮肤干燥局部冷敷每隔几小时冷敷10-20分钟,减轻疼痛和水肿抽液水泡较大且胀痛明显时,在无菌条件下用注射器抽吸水泡内液体3. 更换贴膜与导管更换贴膜选择透气性好的贴膜,避免长时间覆盖导致皮肤潮湿导管位置调整调整导管位置,避免对同一部位持续压迫4. 药物调整与医生沟通,调整化疗药物输注速度和浓度,减少药物对局部皮肤的刺激。5.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性水泡的原因、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指导患者注意置管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导管摩擦皮肤结果与预后经过上述护理措施,患者的水泡在3天内逐渐消退,疼痛和红肿症状明显减轻。随后,患者顺利完成了化疗疗程,未再出现类似并发症。讨论与总结药物性水泡是PICC置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药物刺激、贴膜过敏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引起。本案例中,患者因化疗药物刺激导致水泡形成。通过及时的评估、处理和护理,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预后良好。为预防类似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合适的贴膜和导管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和摩擦定期评估患者置管部位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PICC置管的认知和自我护理能力通过本次案例分享,希望能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