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可夫斯基简介,代表作,社会背景PPT
马雅可夫斯基简介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аяковский,1893年7月19日-1930...
马雅可夫斯基简介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аяковский,1893年7月19日-1930年4月14日),苏联无产阶级诗人、剧作家。出生于格鲁吉亚库塔伊西镇(今罗兹多夫斯基)。父亲是铁路工程师。1902年举家迁居莫斯科。1908年进法律学校学习,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并写诗。1910年去敖德萨,在《前进报》任编辑,并开始写剧本。十月革命后,任《真理报》记者。191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穿制服的人》。1914年发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诗集《军事诗集》。马雅可夫斯基在俄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写了许多短诗和长篇叙事诗,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宣传列宁和斯大林,号召人民保卫祖国,反对侵略战争。这些诗被谱成歌曲,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从1918年起,马雅可夫斯基开始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成为苏联文化艺术方面的著名活动家。他先后担任过《真理报》副刊组长、苏联作协书记处书记和苏联剧协理事会主席等职务。他多次出国访问,宣传十月革命,加强各国无产阶级文化工作者的联系和友谊。他的长诗《好!》和《列宁》等,歌颂了列宁的丰功伟绩,号召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斗争。从1925年起,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力求在诗歌创作中革新形式,创造一种“新的苏维埃诗”,即“无产阶级的诗”。他主张诗歌要“成为生活的工具,成为斗争的工具”,要“把语言从一切陈腐的、腐烂的、垂死的、虚伪的东西里解放出来”。他提出“诗歌要大众化”和“诗歌要用口语写”等口号,主张诗歌要采用新鲜活泼的口语,表现生活中的新事物,为千百万劳动人民服务。他的这些主张,对苏联诗歌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有较大的变化。在内容上,着重描写新的社会主义现实生活,表现苏联人民的英雄性格和乐观精神,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在形式上,他力求诗歌的“散文化”,大量采用口语、俗语、俚语,诗句长短不拘,节奏鲜明,语调铿锵有力,富有强烈的政治激情。这种诗歌形式,被称为“楼梯式”或“台阶式”。如长诗《列宁》(第二部)和《好!》等,都是这种新形式的代表作。从1926年起,他创作了一系列长诗,如《好!》、《打倒!》、《在神圣的大地上》、《好,我们走!》、《开会迷》、《新房屋》、《列宁》、《好,同志们,前进!》、《农业的诗》等,这些长诗,都是采用“楼梯式”写成的。马雅可夫斯基的革新主张和创作实践,在苏联文艺界引起广泛的争论。以日丹诺夫为代表的苏联文艺界领导人,虽然肯定他的创作成就,但对他的革新主张却持否定态度。1930年1月,马雅可夫斯基发表了长诗《开会迷》,受到苏联文艺界领导人的严厉批评,说他“离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道路越来越远了”。同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在列宁格勒作报告时,因心脏病发作逝世。逝世前,他留下遗言,要求把他最后的诗篇《列宁格勒》印成传单,散发到群众中去。代表作《穿制服的人》:这是马雅可夫斯基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诗集,发表于1913年。这部诗集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沙皇军队的腐朽和士兵的爱国热情。诗集里的诗,大多采用当时流行的“未来主义”的形式,但语言通俗,节奏鲜明,富有音乐性,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情绪。《好!》:这是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4~1925年。全诗共六章,用“楼梯式”写成,每节诗都是逐行从左至右层层提高,最后一节又突然从上到下直线降落,形式新颖独特。全诗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号召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斗争。这首诗在苏联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列宁》: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于1925年,共11章,歌颂列宁的革命生涯和光辉思想;第二部分写于1928年,共10章,着重表现列宁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业绩。这首诗采用“楼梯式”写成,语言质朴,节奏鲜明,富有政治激情。社会背景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和社会背景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和革新主张,深深地根植于他所生活的苏联社会背景之中。20世纪初的俄国,经历了沙皇统治的腐朽和沉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以及随后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这些历史巨变,为马雅可夫斯基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创作素材。沙皇统治与一战在沙皇统治时期,俄国社会充满了不公和压迫。人民生活在贫困和饥饿之中,而沙皇政府却挥霍无度,对外扩张。马雅可夫斯基在早期的创作中,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揭示了沙皇军队的腐朽和士兵的爱国热情。他的诗作《穿制服的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表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俄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人民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这一时期,苏联社会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人民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马雅可夫斯基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歌颂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诗作,如《好!》和《列宁》等。这些诗作,表现了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信心,也鼓舞了人们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斗争的士气。文化革新与争议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苏联社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在文化领域,如何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如何使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马雅可夫斯基在这一时期,提出了诗歌革新的主张,力求创造一种“新的苏维埃诗”,即“无产阶级的诗”。他的这一主张,在苏联文艺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讨论。虽然他的创作成就得到了肯定,但他的革新主张却受到了质疑和批评。个人遭遇与逝世马雅可夫斯基在创作和革新主张的实践中,也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的诗作《开会迷》受到了苏联文艺界领导人的严厉批评,这使他倍感压力和困惑。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在列宁格勒作报告时,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他的逝世,不仅使苏联文艺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艺活动家,也使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实践和发展。总的来说,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和革新主张,是与他所处的苏联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的。他的诗作,既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历史巨变和人民的情感诉求,也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爱和信心。他的革新主张,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争议和批评,但也为苏联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逝世,使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实践和发展,但他的诗作和思想仍然对后来的苏联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