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精神PPT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杂交水稻是世界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是世界农业史上继矮秆水稻之后的又一场绿色革命。它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杂交水稻是世界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是世界农业史上继矮秆水稻之后的又一场绿色革命。它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不朽的丰碑。这项技术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团队,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持之以恒、不断创新的成果。袁隆平的“三大精神”“做一粒好种子”的精神这是袁隆平给湖南农业大学题写的两句话。在袁隆平的求索过程中,最令人称道的,是那种“做一粒好种子”的精神。袁隆平曾说:“人只有坐过中国的绿皮火车,才真正知道还有速度更快的车。”这就像他本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杂交水稻。“朴素求实”的精神20世纪60年代,还是育种方法以常规育种为主的年代,杂交水稻只是书本上的知识。1964年7月5日,湖南安江农校杂交稻研究小组在败育型不育株中获得几棵自然杂种优势利用水稻植株,这一阶段“杂交水稻”的命名来自袁隆平“人要在世界上生存下去,必须有种子,种子的妈妈就是大地”的灵感。当时对水稻是自花传粉还是异花传粉都没有搞清楚,对杂交能否成功的原理也知之甚少。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袁隆平以超凡的执着和毅力,在稻田里寻找着目标。经过艰苦努力,他们找到6棵自然杂交稻禾。第二年,通过测交证实了它的确是一株异花传粉形成的自然杂交稻。“创新求变”的精神三系配套法的发明:在助手邓华凤的协助下,经历了三系三圃、三系两圃和两系两圃的杂交制种方法的研究后,从最开始只能生产出连雀都不吃的第一代不育系种子,到如今“海陆两用”“日水四用”模式的成功探索和推广应用;从最开始的一粒种子都不可能复制出第二粒,到如今推广应用面积达8000万亩的“超级稻”,这中间凝聚了袁隆平及其团队创新求变的精神。超级稻的研制成功:超级稻从2000年第一期目标每亩800公斤高产指标到2015年第三期目标每亩1000公斤高产指标的顺利实现,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育超优千号;第二阶段是选育超优100、超优200;第三阶段是选育超优90、超优80、超优15、超优70等品种。在选育超优90时遭遇瓶颈———与目标差了整整一百公斤;又经历了五年艰难攻关,2015年高产指标1公斤的产量差距终于实现了,但百公斤增粮还遥不可及;在生产应用方面通过种植布局的改变(重峦叠嶂)和耕作制度的改变(海陆两用),为超级稻的丰产丰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袁隆平的主要成就“两次绿色革命”第二次绿色革命主要是指粮食作物的高产、优质、抗逆、抗病以及适应机械化耕作、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环境等要求。其中,超级杂交稻研究与推广应用是这次绿色革命的核心和关键之一。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独立自主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与开发创新工作,先后通过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联合鉴定验收。从第一期超级杂交稻“三系配套”到第五期超级杂交稻“三系配套”,以及第六期超级杂交稻分子设计与“三系配套”,既与国内外专家共同合作完成第五期超级杂交稻技术熟化配套工作密切相关,更与我国前3个阶段(包括早期)育种基础和育种实践密切相关。因此,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与应用从一开始就具有后发优势和创新特色。通过3个阶段约18年的技术创新和熟化配套,实现了超级杂交稻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化推广应用并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跨越。从1996年至2014年我国超级杂交稻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18亿亩以上,增产粮食超过3.5亿吨;从2015年至2017年超级杂交稻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3. 5亿亩以上,增产粮食超过750万吨。我国超级杂交稻从第六期开始将进入第六次绿色革命的核心技术研发与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