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清明习俗 传承传统文化PPT
引言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
引言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的起源与传说清明节的起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据传始于古代皇帝和将军的“墓祭”仪式。后来,民间也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此外,清明节还有一个传说与介子推有关。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张的重要精神内涵。踏青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为上巳节,清明扫墓后,与亲友、邻居到郊外游春。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插柳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清明节的意义清明节不仅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节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人们喜欢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清明节与岁时物候相关,常被用作安排农事活动,指导农事生产的重要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说明清明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传统文化是个人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通过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个人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传统文化是社会凝聚力和稳定的重要支撑。一个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往往与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密切相关。通过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认知和归属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最后,传统文化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包括其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实力,其中文化实力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展示一个国家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提高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让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其次,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同时,媒体和互联网也应该发挥其作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最后,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结语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通过了解和参与清明节的习俗活动,我们不仅可以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还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