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汉服PPT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汉服的起源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是汉服文化的滥觞。相传,汉服为华夏始祖黄帝所制定,其有“垂衣裳而治天下”的宏伟功绩。后来,汉服历经了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等朝代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完备的服饰体系。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汉服的发展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䌎布”是一种麻布,“治其麻丝,以为布帛,民得衣之”,人们穿上了用麻丝织成的布帛衣服,迈开了文明的第一步。春秋战国时期,纺织和印染技术得到很大发展,诸侯国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服饰的发展。男子服饰服饰原料主要是麻布,样式为上衣下裳制,衣长及地,裳长到脚面,领、袖、襟、裾均缘边,袖子宽松肥大,绕襟和深衣曲裾较多。服装虽已渐趋宽松,但带钩、玉器等饰物却十分精美。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缝连,领、袖、襟、裾均缘边,男服衣襟从领口一直通到下摆,塞在裤内,束带于外。女服衣襟从胸前起一直垂到地面,常露出罩在外面的内衣。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服饰也发展到日臻完备的地步。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裙腰之上系上一条长带,有点象系裙子那样,松松垮垮,在胸前打结,这种裙的样式,正适合丰满的唐代妇女。宋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简朴、含蓄为美。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清丽,服饰的样式十分丰富,时兴对襟、大袖、束腰的服饰。元代妇女服饰,以长袍为主。其样式宽松肥大,袖长过腕,袍长曳地。领口、袖口、衣襟、下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图案,颜色以红、黄、绿为主。明代妇女服饰,主要有裙、衫、帛、袄、褙子、比甲、马面裙等。在民间,女子婚服有了凤冠霞帔的定制。上层妇女常用丝、绸、缎、绫等高级衣料制作衣服,衣袂长而宽大。清代妇女服饰在清代,满族入关后实行“剃发易服”,强迫全国遵从满族的衣冠服饰制度,男子穿袍服,女子穿旗袍,汉族女子的传统服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汉服的种类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汉服的分类冕服:这是古代帝王举行重大仪式所穿的礼服。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组成,共有12种。其中,天子祭祀天地、宗庙、社稷时穿冕服最为重要;同时,冠冕的多少和质地的差异,也是区分身份地位的标志。弁服:这是仅次于冕服的礼服,是在天子视朝、听讼、燕见宾客时穿着的。主要有爵弁、皮弁两种。深衣:古代汉人无论男女,都可以穿着的常备之衣。它是一种上下连裳的服装,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襦裙:古代妇女喜爱的穿着。其中,上身穿短衣叫“襦”,下身穿长裙叫“裙”。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流行,逐渐成为汉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装束,并历经多个朝代的演变。袍服:主要有“袍”和“袄”两类,在古代是男子的主要服装。其中,袍是一种内部填充有保暖材料的上衣,其长及足,形式类似后来的斗篷;而袄则是一种比袍略短的服装。除了衣物本身,汉服还包括各种配饰,如发饰、耳饰、腰饰、颈饰、手饰以及其他手持的物品。这些配饰不仅增添了汉服的华丽感,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汉服的文化意义汉服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汉服的流传和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审美观念和社会风貌。通过穿着汉服,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结语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汉服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喜爱汉服文化,他们通过穿着汉服、举办汉服活动等方式,传承和弘扬着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汉服文化将会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